【家国记忆】告别“洋”字
“百姓家史·家国记忆”征文邮箱稿件 最近讲授国史 , 几次讲到我少年时代的国家工业状况 , 不谈数据 , 只说生活经验 , 因为我关于国家发展的许多观点都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 还是1961年或者1962年 , 我已经在姑母家生活 。 一天放学回家 , 门口的人不算多 , 但在开会 。 一位干部讲话 , 要求今后大家对许多生活用品的叫法需要改口 , 比如 , 洋油要叫煤油 , 洋火要叫火柴 , 洋钉要叫铁钉 , 洋布也改叫布的本名 , 比如府绸布就是府绸布、咔叽布就是咔叽布 , 等等 , 连我根本就没见过的水泥也不叫洋灰了 。 我没有兴奋感 , 因为当时还不懂改变这些名称的意义 。 但是此前凡是生活中的工业用品 , 的的确确都在前面冠上一个“洋”字 , 那可是铭心刻骨的记忆 。 上天是慈悲的 , 想让人们早早休息 , 总是请太阳到时下班 。 但是人们为了生计 , 却不得不继续忙碌 , 于是就有照明的需要 。 已在城里彻夜通明的电灯 , 对于乡下的人们来说 , 只是传说与想象中的照明工具 , 蜡烛也只有年节或者祭奠亡者才用 , 平时老辈常用菜油点灯 。 5、60年代 , 农村的人家已经多用煤油灯了 , 我晚上的作业就在煤油灯下完成的 , 鼻孔里的黑灰是偷看小说的印记 。 家里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是在它的照耀下完成的 , 只有煤油不够才用菜油凑合一下 。 这种窘况直到70年代初期才真正结束 , 但已经不是我的家庭生活记忆 , 而是对社会历史的印象 。 山顶洞人已经学会用火 , 却没有发明人工取火技术 , 而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却是人类一切发明中最伟大的发明 。 燧人氏因为钻木取火 , 位列三皇之首 , 号曰羲皇 。 但只有洋火才是工业产品 , 才真正把人类引入近代文明 。 我从记事开始家里就用洋火 , 但是老辈们讨古时 , 还是时常提起过去用火石打火的情形 。 现在虽然有了洋火 , 人们的用度却十分节俭 , 祖父抽烟通常舍不得用火柴划燃 , 而是用黄草纸当媒子 , 引灶里的草料火点着自己烟锅里的烟丝 。 还有特别的情形 , 邻家断火 , 做饭了 , 就用一把绕紧的草料来到我家 , 点着后再举着火把回家做自家的饭 。 60年代初期 , 不仅火柴取代了洋火 , 而且越来越普通 , 甚至还有了打火机 , 但很精贵 。 铁的发现和铁器使用 , 促进人类走进封建时代 , 至少有的历史学家是这么说的 。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 , 铁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使用 。 因为我的伯父一家在南京 , 我家与城市联系在村子里算是最密切的 , 所以洋钉在我家里不算稀罕物 。 但是祖父的工具箱里也就是那么几颗 , 不仅满身铁锈 , 而且大多卑躬屈膝低头哈腰 。 要在墙上挂个什么物件 , 父亲还是得把削尖的木桩楔进土墙的逢里 。 如果偶尔找到一根钉子 , 往往还没钉进墙里 , 已经折节屈尊 。 现在想起父亲当时的一脸惆怅 , 猜想他一定想找到一根更硬一点的钉子 。 如果不是这个时代之窘 , 估计人们也不会到处冒烟大炼钢铁 , 雷锋叔叔也不会捡起地上的螺丝钉 , 捡起来了也不会有什么模范意义 。 但是自从洋钉被叫作铁钉之后 , 铁钉也就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 而且越来尖锐 , 越来越坚强 , 以至我们的筋骨里也有了更多的钢铁元素 。 这样的生活实例不胜枚举 , 就是我们的曾经 , 就是我们的历史 , 也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 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 , 真实地刻录着国家一清二白的历史真相 , 同时也证明国家是怎样从一丝一缕、一点一滴开始 , 慢慢地积累起工业化的家当 。 不管时代怎么进步、飞跃 , 想起过去 , 就在心里浮现先人们踩着布满荆棘的荒原古道 , 泼洒着血泪与汗水 , 筚路蓝缕 , 开辟着通向今天的辉煌 。 那一个个佝偻的负重身躯就像成群的三峡纤夫 , 发出的喘息就像沉重而豪迈的川江号子 , 不仅是对现实的叹息 , 更是对来的呼唤 。
推荐阅读
- #会飞的小蛇#地铁给你什么样的记忆?
- 『商丘网』手工绣制虎头靴 李凤莲让“年代记忆”依然留在眼前
- 『晨骑』老司机都是这样告别骑行的!
- 『抗疫日记』抗疫日记:这个春天,是刻在记忆里的春天
- [消费日报江西记者站]一场别样的告别
- 『记忆中逐渐消散』农村退役老兵60周岁后,每月多少钱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忆有你丨往事并不如烟
- 极昼■原创 武汉重症病房打出的电话:有人找到母亲,有人和女儿临终告别
- 天下泉城@三次告别后凯旋 济南援鄂医生不怕病毒却怕离别
- 关于武汉的零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