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三 )

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春秋中期曾国考古重要收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长江

枣树林墓地是一处春秋中、晚期曾国公侯墓地 。 为研究春秋时期曾国与周王朝、楚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与文化渊源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开始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 北京大学、随州市博物馆、曾都区考古队也参与了该考古项目 。

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 已发掘包括两组曾国国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内的高等级墓葬54座 , 出土了千余件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 , 尤其是发现确认了曾侯宝墓及其夫人芈加墓、曾公求墓及曾夫人渔墓两对曾国国君级别夫妇合葬墓 , 填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空白 。

从曾侯宝墓出土铜鼎以及编钟铭文 , 揭示了器主为“曾侯宝” , 芈加墓出土铜缶以及编钟铭文揭示了器主为“芈加” 。 这两座墓为曾国诸侯“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 。 曾侯宝墓残存有2件镈钟、13件甬钟、1件鼎等青铜礼乐器;芈加墓残存有19件钮钟、1件缶、1件盘等青铜礼乐器 。 在曾公求墓内残存的铜礼器中 , 出土了一套完整组合的编钟 。 考古队员发现 , 芈加墓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 而“芈加”是曾侯夫人 , 楚国称曾为“随” 。 这也说明了曾随一家 , 基本解决学术界争论不已的“曾随之谜”问题 。 同时 , 芈加墓中出土的“楚王媵随仲芈加”铜缶和“加芈行匕”铜匕为曾随关系、曾楚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

点评:芈加墓出土的编钟铭文中有“帅禹之堵”、“行相曾邦 , 以長辝夏”的铭文 。 这是“豳公盨”(有“禹”铭文)、“叔夷镈”(有“禹”、“夏”铭文)、“秦公簋”(有“禹”、“夏”铭文)之后 , 又一“禹”、“夏”铭文 。 说明了当时的周人已经比较普遍认同关于夏、大禹的历史 , 为研究曾国地望、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提供新材料 。

考古发现了曾国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各个阶段的文物 , 从国君到中小贵族的墓葬都有被揭露 。 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 , 发展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被揭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 , 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 。

青海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揭示青海丝路文化交流盛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仝涛

泉沟墓地壁画墓(一号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东2公里处 , 分布于泉沟周边的山谷地带 。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安排部署下 , 在海西州委州政府、乌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配合下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和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局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 。

泉沟一号墓形制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砖木混合结构多室墓 。 墓室由前室、后室和两个侧室组成 。 前室砖墙和后室柏木墙表面均绘壁画 , 剥落较严重 。 前室墓门侧壁画内容为牵马迎宾武士 , 其他壁面原绘有狩猎、宴饮、舞乐等内容 , 但损毁严重 , 顶部描绘各类飞禽走兽、祥龙飞鹤 。 后室四壁绘有放牧动物、帐居宴饮、汉式建筑、山水花卉等内容 , 顶部绘日月星辰、神禽异兽、祥龙飞鹤等图像 。 各室门框上彩绘宝相花图案 。 前后室内中央各立一根八棱立柱 , 表面彩绘有莲花图案 。 在后室内发现大量彩绘漆棺构件 , 应该为双棺 , 棺表髹黑漆 , 再施彩绘 , 内容有骑马行进人物、飞鸟、花卉、几何图案等 。

在后室西侧木椁外的墓底坑壁上 , 发现一处封藏的暗格 , 内置一长方形木箱 , 箱内放一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和一件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 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 。 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和壁画内容风格推测该墓葬为吐蕃时期 , 碳十四测年为公元8世纪 。

点评:泉沟一号墓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唯一的一座吐蕃时期壁画墓 , 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 , 图像内容凸显出高原游牧民族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