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浙大获六项国家科技奖励 用中国方案破解世界难题

方向明和她的团队 。 浙大供图

中新网杭州1月10日电(童笑雨)“作为中国科学家 , 就应该撑起中国的脊梁 , 用中国方案破解世界难题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方向明说 。

1月10日 ,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 。 浙江大学(下称“浙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 。

方向明代表团队领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 。

汪以真及其团队 。 浙大供图

该团队用近20年时间完成“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项目 , 用中国方案解决了世界难题 。

每年夺去600万人的生命、死亡率高达20-40%……脓毒症是多年来横亘在世界医学领域面前的一大难题 。

经过多年研究 , 方向明团队发现了脓毒症发病的关键所在——“内源性危险分子” 。

基于理论基础 , 团队创新性提出脓毒症手术患者从大循环到微循环的精细麻醉方案 , 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称为“为国际围术期脓毒症的救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

与方向明团队一样 ,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领衔的团队 , 凭借“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这一成果 , 实现了中国在世界白内障手术技术发展上的“领跑” 。

白内障手术前半段是将自有晶状体粉碎并取出 。 若遇到硬核及乳白障等复杂白内障 , 极易引发术中、术后并发症 。

基于飞秒激光高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的特性 , 姚克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其运用到复杂白内障手术中 。

技术的革新 , 使硬核手术的角膜内皮损伤率从老方法的19.96%降至7.85% , 同时使视力恢复时间从3个月减至1个月 , 并在乳白障手术中实现前囊零撕裂 。

但姚克并不满足于此 , 用他的话来说 , “科研是个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过程” 。

在之后的研究中 , 其带领团队率先关注术后干眼问题 , 提出围手术期干眼防治策略 , 并合作自主研发手术设备耗材 , 创新白内障防治“中国模式” 。

凭借丰硕的研究成果及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该团队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姚克及其团队 。 浙大供图

大红证书的背后 , 是近百名科研人员的心血 。 他们以创新为突破口 , “冷板凳”一坐就是几十年 。

与动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汪以真 , 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 其带领团队凭借“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全球抗生素用量一半在中国 , 中国抗生素用量一半在畜禽 。

为解决谈“抗”色变这一问题 , 汪以真带领团队另辟蹊径 , 从生猪肠道健康入手 , 聚焦猪的免疫调节、微生态平衡、肠粘膜修复三大难点 , 用近20年的时间 , 形成了猪健康养殖饲用抗生素替代的营养技术体系 , 推动中国饲料产业迈出从“减抗”“替抗”到“无抗”的关键一步 。

据悉 , 当前该项目共避免了近万吨抗生素向环境排放 。

团队■浙大获六项国家科技奖励 用中国方案破解世界难题。“实现生猪绿色养殖 , 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 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 我们就应该在产业升级和食品安全上有所贡献 。 ”汪以真说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