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靓号”问题带进携号转网时代

别把“靓号”问题带进携号转网时代

近日 , 因部分“靓号用户”在携号转网时被索要高额违约金 , 以及有用户靓号欠费被注销、找回需支付巨额费用等事件 , 有关手机“靓号”的争议和乱象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 媒体调查发现 , 之所以“靓号”频繁“引雷” , 关键在于靓号市场缺少规范 , 各运营商间缺乏统一标准 。 与此同时 , 在运营商之外 , 还存在一个更庞大的靓号灰色交易市场 。 有关“靓号”的争议 , 已存在多年 。 最近“靓号”的话题变得更“亮”了 , 不过是因为在携号转网的电信服务新时代 , “靓号”及其相关服务中的问题 , 被暴露得更充分 。 “靓号”到底能不能携号转网、要求用户先交违约金才能转网 , 到底合不合理 , 乃至“靓号”对应的保底消费“潜规则” , 是不是应该彻底破除 , 随着争议的放大 , 都成了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 此前用户和运营商签订“靓号协议” , 表面看是“一个愿打 , 一个愿挨” , 但是 , 围绕靓号的保底消费协议 , 其合法性一直面临疑问 。 毕竟 , 目前并没有任何法律支持运营商可以对不同号码采取区别对待 。 所谓保底消费的靓号协议 , 说到底只是运营商们针对《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等法律禁止向用户收取选号费等规定打出的“擦边球” 。 这个做法在过去一直被默认 , 但在新的电信服务改革要求下 , 这个由运营商打出的“擦边球”还能不能继续打下去 , 理应有基于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推进电信服务优化的多重考量 。 不仅运营商们应该反思 , 主管部门也有必要把这个由来已久的“模糊”地带理清楚 。 有一种声音认为 , 彻底打通靓号的转网门槛 , 将使得运营商掌握的“靓号”资源大大减少 , 而用户和第三方公司进行的私下交易将催生出一个新的、更大的“靓号市场” 。 这种看法其实更多是站在运营商的立场上 , 用这个理由为“靓号”的“特殊化”作辩护 , 实质很难站得住脚 。 首先 , 防止催生更大的“靓号市场” , 未必仅有限制靓号正常“流转” , 或者是设置保底消费这一种方式;其次 , 号码资源本质上属于国家资源 , 其“产权”并不归运营商 , 那么即便运营商手中掌握的靓号资源减少 , 并不等于减损国家资源;再者 , 运营商对靓号设置高消费门槛 , 客观上强化了“靓号”的溢价和消费心理暗示 , 其反倒会加剧“靓号市场”的衍生 , 而不是削弱 。 更何况 , “靓号市场”中或本就不乏有运营商直接参与的影子 。 因此 , 借由推进携号转网改革的契机 , 对过去一直被默认的靓号“现实合理性” , 主管部门不妨来一个更为全盘的评估 。 其权衡视角 , 要跳出运营商利益的单方考量 , 而更多站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电信服务质量 , 以及相关法规执行的严肃性角度 , 予以综合审度 。 “转出要付违约金 , 转入需预存高额话费” , 实质上是要将“靓号”的老问题重新带入携号转网的电信服务新时代 。 对此 , 必须予以警惕 。 彻底斩断这个“尾巴” , 既是改革决心的体现 , 也是服从于提升电信企业竞争力的大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