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丹青:中国第一骗:造神车骗老年人48亿 产品比肩袁隆平 坑农民颗粒无收

白丹青:中国第一骗:造神车骗老年人48亿 产品比肩袁隆平 坑农民颗粒无收
文章图片

一个是胆大妄为的投机客 , 一个是小学毕业的的民间发明家 , 两人一拍即合 。
日前 , 相关部门对著名的华赢凯来案作出二审宣判:公司实际控制人白丹青因非法集资48亿 , 被判无期徒刑 , 其余33人分别被判三到十年不等 。
这也是“巴铁骗局”事发 , 白丹青一伙被抓两年后的最终判决 。
白丹青:中国第一骗:造神车骗老年人48亿 产品比肩袁隆平 坑农民颗粒无收
文章图片

一个被《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以及国内自媒体、电视台争相报道过的明日科技终于落了个讽刺又滑稽的结局 。
而故事的开始 , 则源于一个胆大妄为的投机客与一个小学毕业的的民间发明家 。
白丹青原名白志东 , 改名是为了附庸风雅 , 彰显自己是河北一位著名书法家的后人 。 但附庸风雅的背后也是为了给自己扯大旗 , 进行资本化运作提供方便 。
2000年 , 白丹青承包了一个小煤矿 , 但几年之后 , 却由于没有申请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被停业整顿了 。 2007年 , 白丹青开始涉足贸易装饰与房地产 , 但这些行业比起煤矿 , 来钱还是慢了点 。
于是 , 白丹青动起了歪脑筋 , 也开启了一代民间发明家的创富之路
一份判决书显示 , 2009年白丹青与自己的多名员工签订“内部福利认购书” , 收取了数百万认购款 , 但直到如今房产项目却未实施 , 最终被员工告上法庭 。
尽管第一次不顺利 , 但几年投融资运作流程玩下来 , 编造项目骗取投资的手段 , 白丹青已经驾轻就熟了 。
2013年 , 白丹青来到北京成立华赢凯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 开始了裂变式扩张 , 短短两年就孵化出了遍布全国的100家分公司 , 还有关联有39多家基金电商互联网餐饮等企业 。
在2015年西安举办的金融论坛上 , 白志明曾经自我介绍说 , 他在北京拥有75家分公司 , 涉及到16个县市区 , 在全国有45个分公司 , 从业人员5千人 , 有3个私募基金公司 。 在金融领域 , 他的目标和宗旨是金融互联网最高领域 , 用五年时间 , 让全球所有银行为他“打工” 。
白丹青:中国第一骗:造神车骗老年人48亿 产品比肩袁隆平 坑农民颗粒无收
文章图片

为什么华赢凯来能够扩张这么快 , 原因之一是不断鼓励员工拉投资 。 为了鼓励员工拿下地方关系 , 每当成功筹划大型融资项目 , 相关员工都能获得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奖励 。
但最关键的还是白丹青的扯大旗与拉关系功夫 , 让他总能找到地方政府为他背书 ,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公关打点 。 为了方便运作 , 他还给自己成立了个山寨协会 , 自己出任会长 。
但最核心的还是找项目 , 一个好项目往往能带来天文数字的投资 。
从各地政府的“PPP”项目到比肩袁隆平的亩产2800斤的杂交水稻 , 从拳打麦当劳脚踢肯德基的”山姆大叔”快餐到公共学校建设 , 华赢凯来的融资项目一个比一个庞大 。
极其讽刺的是 , 某县多位农民在县农业局的协调下 , 试种该“超级水稻” , “最终颗粒无收” 。
但为了推销这些不靠谱的项目 , 华赢凯来的年化利息高达15% , 销售人员也大打感情牌 , 以鸡蛋粮油为诱饵大搞会议直销 , 让很多老人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投了进去 。
据媒体报道 ,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 把全部积蓄50多万元投给了华赢凯来 , “每月只留下1000多块钱的零花钱” 。 即便如此 , 因为投资额不足100万 , 他却连去秦皇岛等巴铁试点实地考察的“资格”都没有 。
随着资金越来越大 , 项目却总是不够的 , 融资“想象力”有限 , 难免闹出笑话 。 比如 , 有一家政府公立学校项目就被夸张到了300亿 , 偿还方式却是不靠谱的土地置换 , 引起了很多人怀疑 , 只好又改称是“一期5000万” 。
白丹青苦苦寻找项目 , 直到2015年“空中巴士”让他眼前一亮 , 果断承诺5亿拿下了专利 。 政府相关 , 市场广阔 , 科幻色彩等要素让“空中巴士”项目迅速成为了华赢凯来的头牌 , 一般员工还不能随便向客户推荐 。
但这个改变交通现状的“空中巴士”发明人却是一个连小学还没毕业的民间发明家——宋有洲 。
在巴铁之前 , 他还发明过喷气塑料烟花,立体停车库以及防盗抓捕网之类的小玩意 , 并且总是不断寻求合作 , 希望转让专利甚至成立公司让发明变现 。
2010年 , 宋有洲的运气终于来了:他的“立体快巴”模型和视频亮相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 由于号称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而被《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报道 , 然后国内走红 。 宋有洲还带着模型参加了央视主持人王利芬的一档网络节目 。
白丹青:中国第一骗:造神车骗老年人48亿 产品比肩袁隆平 坑农民颗粒无收
文章图片

但这之后 , 既没钱也没技术的“空中巴士” , 在传出商业化传闻后便如石沉大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