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研者个人情怀转为社会动能

  近日 , 河南农业大学77岁教授王泽霖捐出毕生积蓄8208万元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 。 据报道 , 调入河南农大後 , 王泽霖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 , 先後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 , 彻底攻克了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 。 不久前 , 王泽霖提出 , 要将毕生科研转化所得结余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 。

  王泽霖教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 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 , 能够自行研究出如此多的发明专利成果 , 转化率高达100%且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 殊其不易 。 他也是幸运的 , 科技成果的转化让其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回报 。 就现实而言 , 有如此巨大的科研成就已实属难得 , 无论是在本行业还是在整个科研领域 , 其贡献都足以赢得鲜花和掌声 , 但他没有止步於此 , 而是将毕生科研转化所获倾囊捐给学校 , 用於钟爱的科研事业以期“後续有人” ,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麽才是纯粹的科学精神和情怀 。

  科学精神首先体现在科学家精神 , 其间有着几个关键要素 , 一是科研者要致力科学研究 。 王教授将科研作为毕业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 深耕自己所擅长的禽病防疫领域 , 用行动证明“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 。 搞科学研究是一件苦差事 , 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和抵得住诱惑 , 若是不能保持平心静气远离浮躁 , 则往往会“行百里路者半九十” 。 时下社会浮躁之风盛行 , 王泽霖教授的经历尤具参考价值 。

  二是科研者要有创新精神 。 王教授於很早就创新性地开展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 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实现了滚动发展 , 实现了科研与市场运用的深度结合 , 让研产用形成了链式发展 。 事实证明 , 这种融合式和运用式的研究模式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 既解决了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 又破解了科研经费不足的困境 , 让科研成果在造福社会中不断升级和优化 , 形成了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 。

  三是科研者要有科学情怀 。 从事科研不易 , 把一生都献给科研更难 。 王教授不仅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 , 还心忧科研事业的发展和接续 , 除以行动带头和示范 , 还在培育和激发科研热情 , 打造一流实验室等夯基础的事业中不遗余力 。 科研者的最高境界莫过於此 , 科学家的最高情怀也莫过於此 , 於当下和长远都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 , 感召、鼓舞和激励着每个人 。 这样的科学家值得尊重 , 这样的科学情怀值得弘扬 , 以此去审视现实 , 在参照样本中找到差距和方向 , 是当下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一项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显示 , 中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当科学家)的学生比例仅为16.8% 。 崇尚科学、致於科研 , 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重塑信念的环境构建 , 需要进行爱护科学、支援科研的实际举措 , 赞美、尊重科研者和科学家 , 不断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地位 , 使科研成为人人追求的人生理想 。 如此 , 科学家的个人情怀 , 才成转化为厚实的社会基础 。 (堂吉伟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