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这种面相被进化过程“嫌弃”?( 二 )

“自我驯化”假说还需更多基因组证据

“驯化”带来动物行为和长相的改变 , 最明显的就是攻击性下降 , 比如家畜就比野生的温顺;长相也更友善 , 比如狗就比狼长得可爱 。 与“驯化”有所不同的是 , “自我驯化”是由一个物种自己完成的 , 无需其他物种的推动 。 在群居性动物中 , 个体的服从性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性状 , 本身就是进化的结果 , 因为那些没有个体服从性的动物群体 , 会有更多的生存危机 , 缺乏服从性的基因遗传下来的机会少 。

关于人类“自我驯化”的观点 , 可追溯到1871年 , 当时达尔文写道:“人类在很多方面或许可以同那些经过长期驯化的动物相比较 。 ”很多科学家认为 , 自我驯化从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现代人类以及倭黑猩猩等其他物种 。 2018年 , 巴塞罗那大学的塞德里克·布克斯教授等人通过研究穴居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 , 发现群体性社会生活促进了人类的自我驯化 。

研究人员比较了现代人类的基因材料和一些家养动物及其对应野生动物 , 试图找到与驯化特征有关的基因 。 研究发现 , 现代人与家养动物之间存在大量重叠的与驯化过程有关的基因 , 这些基因与其野生类型的都很不一样 。 这为自我驯化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

研究人员还用了控制组等其他统计量 , 保证现代人与家养动物之间的基因重叠并非巧合 。 他们将这些基因组与类人猿进行了比较 , 发现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并没有与家养动物有很多重叠基因;人类确实与家养动物有着独特的相似性 。 研究人员还认为 , 自我驯化或许就是人类疯狂热爱合作的原因 。

延伸阅读

“自我驯化”假说面临质疑

“自我驯化”假说也被不少科学家质疑 。 自1960年代以来 , 有关人类的身份化和驯化假说都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驳斥 。 例如1962年有科学家批评这种假说能被如此广泛的接受 , 仅仅是因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进化的许多问题 。 但他们认为 , 无毛病和皮肤色素沉着的减少更容易通过偶然突变来解释 , 而不是通过人为化来解释 。 此外 , 保留幼年特征不足以解释驯化条件下性状的增加变异 。

1971年 , 又有两位科学家提出 , 人类自我驯化的假设缺乏目标导向性和人为选择的特征 。 并且 , 也没有证据表明驯化的智人应该起源于“野生的”祖先人类物种 。 他们进一步认为 , 人类本能行为模式的减少也可以通过更复杂的皮层控制而不是驯化来更好地解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