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筑梦人( 四 )

  的确 , 更多时候 , 他们“做惊天动事 , 做隐姓埋名人” 。 这短短3分钟 , 让这群修“天路”的人走近了更多人 。

  一套制度

  在余梦伦班组 , 出数据的时候往往要精确到小数点後6位 。

  “数字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是有生命的 , 追求精准意味着要对数字有敬畏心 。 ”余梦伦班组组长马英说 , 中国航天的成功率很高 , 但成功就是差一点点的失败 , “我们的心态是如临深渊 , 如履薄冰” 。

  副组长李文清刚到班组的时候 , 第一感觉是大家“好安静” , 不太爱说话 。 时间久了 , 她发现其实多才多艺的人不少 。 “安静是这个工作固有的一个特性 , 你必须保证你出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对的 。 所以 , 至少在某一个时间段内 , 得保证一个人安安静静坐着把一项工作做完 。 ”她说 。

  组里老员工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令李文清印象深刻 。 一次 , 测试中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 需要查看以往发射实际飞行中是否存在类似情况 。 “长三甲系列有3个型号 , 还有不同改型 , 要统计这个状态就需要查找近百发飞行试验数据 。 现场查找很费时间 , 当时朱姐就说她那儿有统计 , 我们这才知道她对每发火箭每一级的飞行状况都按照分类做了记录和比对 。 ”李文清说 , 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 。 “没有人要求她做这项工作 , 但她自己就默默地做了 。 ”

  朱姐叫朱冬阁 , 在班组已经干了21年 。

  为了确保精准 , 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把控风险、保证质量 。 自1966年成立以来 , 余梦伦班组探索出了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科研型班组建设制度 , 形成了独特的班组文化 。

  “目标管理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原本他们想把班组质量目标设定为“零缺陷” , 最终定为“树立一个永葆成功的理念” 。 “从严格的科学理念的角度上来讲 , 不能说你设计出来的一个复杂系统是完美无缺的 。 如果那样提 , 本身就不科学 , 因为有些东西需要不断修正 。 ”马英说 。

  对於一个科研型班组而言 , 创新无疑是重中之重 。 余梦伦班组特别强调在一个紮实的专业基础上创新 ,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 马英说 , 好比打篮球 , 你会很羡慕那些运球行云流水、扣篮特别漂亮的人 。 但你一上来就想做那些花哨的动作是不行的 , 你得“先把球拍稳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