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三角洲地貌形成特点和成因及其历史学的意义
尼罗河三角洲形成很晚 , 与中国的长江相比要晚的多 , 但又快的多 , 这是尼罗河三角洲地貌形成的特点 。 这个特点致使古埃及学产生了很多误区 。 创建古埃及学的人完全没想到尼罗河三角洲的年龄比他们臆测的古埃及年代要晚很多 。 这样就让古埃及学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 , 因为他们振振有词的言说的古埃及历史发生在一片大海之中了 。 下面就谈谈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貌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成因 。 1990年 , 美国著名的史密森研究院与其下属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 开展了一个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质研究项目 , 该项目由斯坦尼(Stanley)教授主持 , 四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 。 在为期4年的勘探时间里 , 这个研究小组在尼罗河三角洲钻探了87个深度为10-60m的钻孔,并结合大量样品分析 , 对该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的硬土作了系统的地层、岩相和成因探讨 。
图1、这是在尼罗河三角洲钻探的位置 。 中国华中师范大学的陈中原教授也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 , 并在斯坦尼教授帮助下写成一篇论文《晚更新世末期尼罗河三角洲蒸发性盆地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 陈中原教授在文中论述道: “距今10000— 28000年间, 海平面低于现今 。 此时, 尼罗河三角洲古平原裸露地表, 河流深切本区入海 。 钻孔资料证实, 凡硬土层缺失之处 , 均出现厚层河流沙 。 古平原东西两翼尼罗河古流系曾十分发育 , 因此硬土层也就大范畴缺失 。 三角洲古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在季节性的泛滥过程中, 将其携带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浅水湖盆地 。 洪峰期很短, 仅1— 2个月, 其余为枯水期 。 汛期, 汹涌的洪水几乎淹没整个古平原, 随着洪水的退却, 地下水位回落, 河间洼地积水迅速蒸发、干枯, 直至第二年汛期 。 这种周期性的湿、干环境, 加上后期的压实作用, 导致了硬土的形成 。 洪水携带的大量植物碎片时常和河间洼地周围的植被一起掩埋, 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下转化成泥炭; 盆地中有机物在周期性的干、湿环境中形成纹层, 植物碎片也往往转化成铝矾土, 与石膏共生 。 另外, 本区硬土层沉积时, 地中海海平面较低, 古岸线可距现今海岸50 公里之外 。 因此, 硬土中出现的大量半鳃类、腕足类和较多的有孔虫实际上也是本区炎热、干燥气候的结果 。 蒸发导致内陆盆地中水体浓缩、盐度增加, 咸水生物便可发育、衍生 。 在开罗南部距现代海岸240 公里的一个名叫Birkat Karoun的内陆湖盆中, 就发现了许多咸水生物 。 盆地的干枯导致化学过程十分明显 。 地下水中大量钙离子通过植物毛细管作用富集在地下水位附近, 形成钙结核; 随着水面进一步收缩, 地表水中的盐度迅速增加, 形成石膏结核; 季节性的地下水位波动使得结核呈层分布 。 干枯后的盆底泥裂严重, 风尘沙改造作用明显 。 这种盆地蒸发模式清晰地表明, 晚更新世末期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十分干旱 。 古平原冲积盆地呈现一片半沙漠化的萨巴哈景象 。 ” 陈中原教授在另一篇《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论文中 , 进一步论述道:“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 , 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 , 距今5000a时约为-5m , 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 。 ”
图2 是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泻湖、泥炭碳同位素测年数据建立的海平面波动曲线 。 从此图形可以看出 , 8000年到6000年时尼罗河三角洲还在海平面下20米左右的地方 , 而长江则只在水下5米左右的地方 , 到了距今2000年时 , 尼罗河三角洲都还在水面下2-5米左右的地方 。 总结陈教授的结论:距今 28000—10000年间, 古地中海海平面远低于现在 , 所以 , 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平原裸露地表, 尼罗河的古洪水深切入海 。 古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在季节性的泛滥过程中 , 将其携带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浅水湖盆地 , 洪峰期很短, 仅1— 2个月 , 其余为枯水期 。 汛期, 汹涌的洪水几乎淹没整个古平原 , 随着洪水的退却 , 地下水位回落 , 河间洼地积水迅速蒸发、干枯 , 直至第二年汛期 。 这种周期性的湿、干环境 , 加上后期的压实作用 , 导致了硬土的形成 。 另外, 本区硬土层沉积时 , 地中海海平面较低 , 古岸线可距现今海岸50公理之外 。 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 , 尼罗河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年时开始建造 , 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 , 此后 , 海平面在2000年前趋于稳定 , 尼罗河三角洲开始逐渐形成 。 从上所述 , 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 , 尼罗河三角洲还在海水下5米 , 并不适合人居 , 直到公元元年前后 , 泥沙冲积才达到海平面的程度 。 依然还是不适合人居 , 要适合人居一定要高于海平面10米以上 , 不然遇到大潮就会被潮水淹没 。 所以又经过了上千年尼罗河水带来的泥沙的堆积才能成为适合人居的平原 。 在此之前 , 即便有人居住 , 也多半是些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和靠运输为生的船民 。 对农业来说还是不太适合的 。 根据历史学家阿利安等人的记载 , 亚历山大港原系亚历山大修建 , 后来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 。 托勒密王朝在pharos岛与大陆之间修了一道巨大的防波堤 , 由此形成两个安全港湾 , 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港口入口处的pharos岛上修建亚历山大灯塔 , 位于防波堤的南端 。 后来尤利乌斯•凯撒曾经占领亚历山大灯塔 。 尼罗河三角洲古代地质地貌的考证显然不支持这种说法 。 2018年9月2日 , 埃及国家文物部在脸书上宣布:在开罗北部达喀里亚省的萨马拉地区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 此外还发现了一枚有托勒密三世头像而在托勒密四世时期使用(目前学界认为为公元前221年至204年)的金币 。 这枚金币重约1盎司 , 周围写着托勒密三世的名字 。 萨马拉地区迄今已发现47 个考古遗址 , 表明在距今7000~5500年左右(据说年代经过C14校正)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和水文条件都比较适宜人类活动 , 对应于古埃及文明的前王朝时期 。 但萨马拉地区在开罗北部 , 正处于600年内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范围内 , 因此萨马拉地区公元1400年左右显系大海 , 而根据前述计算 , 在距今8000-5000年前远在当时海面下20米左右 , 不可能是新石器定居点 。 因此则萨马拉区域的遗址历史不会超过距今700年 。 埃及国家文物部的说法难以成立 。 那种千方百计将文明前推的做法越来越经不住科学的检验了 。 尼罗河三角洲古地质勘探的人文意义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