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的圣诞节

老天津的圣诞节

戏院、影院、杂耍场、舞场、球房、游艺场、咖啡馆、酒吧间、跑马场 , 《北洋画报》等画报里那个活色生香的老天津 , 在等待着2019年的第一场雪 。 或许今年又是一个没有雪的圣诞节 , 1947年可不一样 , 旅津的外国人得以度过一个有雪的圣诞节 , 让我们回到1947年那个有雪的圣诞节 。

老天津的圣诞节

老天津的圣诞节

老天津的圣诞节

1935年在津外国人在意租界回力球场欢度圣诞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大量日本人涌入天津 , 定居日租界;20世纪20年代初 , 大批白俄流亡到天津 , 聚集俄、德两租界;抗战胜利后 , 美军由海、空两路进驻天津 , 代表国民政府接收天津 , 数千美军活跃于法、德租界的娱乐场所 。 这些外国人虽是入乡随俗 , 逐渐适应本土生活 , 但仍保留着一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 比如过圣诞节 。 每年从12月初到年底 , 小白楼、法国教堂、乡谊俱乐部、德国俱乐部、意租界回力球场等地 , 都是外国人欢度圣诞的集会地 , 这也为严冬的津城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 1947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 12月初又下了一场大雪 。 下层百姓住在四面透风的窝铺里祈盼着雪停日出 , 食不果腹的穷人们正为没有食物充饥而发愁 , 航运业商人担心大沽口封冻影响自己的生意 。 然而 , 见到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津城 , 有的人却在欢呼雀跃 。 他们不是为了瑞雪兆丰年而感慨的津郊农民 , 而是旅津的外国人 , 他们终于盼来了一个有雪的圣诞节!

老天津的圣诞节

1938年圣诞节期间英租界工部局电务处售品部 从12月初 , 小白楼一带的商店就已经陆续贴出售卖圣诞礼物的广告 , 五颜六色的圣诞卡片、做装饰用的彩条和鬃毛做的圣诞树 , 也都纷纷在满步冰花的玻璃橱窗里粉墨登场了 。 显然 , 这些只是为少数人预备的 , 与津城百姓看似毫无关系 。 也有人出于好奇 , 隔着橱窗观望 。 不看不要紧 , 一看吓一跳!有位《益世报》的采访人员 , 发现一张小小圣诞卡的标价竟然是155 , 后面还有三个圈!他揉了揉眼睛定睛再看 , 一点不错 , 是法币15.5万!他算了算 , 这张贺卡在当时可以抵上40斤棒子面!再往下看 , 这些花花绿绿的卡片有11.5万的、有七八万的 , 最低的也要1.6万 。 上面分别印有“向妈妈贺圣诞”、“向一个特殊的朋友贺圣诞”、“向爱人贺圣诞”等字样 , 图案大都是高高燃烧的红蜡烛 , 或是一团和气的圣诞老人 。 那张15.5万元的贺卡 , 有32开报纸大小 , 印着彩色的圣诞老人 , 扎着一根红色丝带 。 而那张1.6万元的只有两寸左右大小 , 从印刷、纸张 , 甚至大小上论 , 绝比不上一张500元的金圆劵 。 后来这位采访人员打探得知 , 人家计算价格的标准不是法币而是美金 , 1.6万元法币折合美金不过一毛多而已 。 中国的钱不值钱 , 中国制造的圣诞卡片同样不如舶来品值钱 。 小白楼一带的每家文具南纸店都摆满了纯粹中国风味的圣诞卡片 , 大都印着“Greetings From China” , 显然是专为旅津外国人预备的 。 或许是因为美军撤出天津后需求量减少的缘故 , 这里贺卡的价钱比起东方图书馆的外国货相差几乎5倍 , 最便宜的一种每张5000元 , 最高的也不过2.5万元 。 这里的贺卡有的上面贴有剪纸窗花 , 有的印上了木刻 , 甚至还有杨柳青年画 , 这些民间艺术使贺卡在洋味中加入了中国元素 , 增添了民族色彩 , 更富喜气 。 除圣诞卡片外还有一株株小型的圣诞树 , 虽只有一尺来高 , 绿色的鬃毛上披上了点点的白絮 , 价格可也在2万以上 。 一张张彩色缤纷的卡片和一株株翠绿的圣诞树 , 装点着节日气氛 。 只可惜 , 在当时战乱的年代 , 这样的喜气并不是多数人所能获得的 , 甚至是多数人想都不敢想的 , 更与寒风中挨饿受冻的穷人们 , 与深陷内战苦痛、在生死线苦苦挣扎的国民 ,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一张美丽的贺卡堪比一袋棒子面 , 又成了一个大大的讽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