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农民和流氓才是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张宏杰:农民和流氓才是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公元1328年 , 元天历元年 , 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钟离东乡农民朱五四的家里 ,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 据说当时满屋红光 , 周围邻居以为发生火灾纷纷前来救火 。 这个一出生就闹出如此大动静的婴儿就是朱元璋 。 虽然朱家贫困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 但是家人努力生活日子还过得去 。 朱元璋16岁时饥饿加上瘟疫夺走了家里人的姓名 , 自己也被迫出家当了和尚 。 可是 , 动乱的世道和尚竟也做不得 , 迫不得已流亡乞讨 。 朱元璋在淮西、豫东等地历练了三年 , 也正是这三年开启了朱元璋从农民、和尚、乞丐到参加起义军 , 最后开国称帝的传奇一生 。 当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 元至正四年(1344)春 , 朱重八还不满十六周岁出家当了和尚 。 朱元璋在皇觉寺半饥半饱的小和尚生活 , 只过了五十天 。 作为新入寺的和尚 , 他年龄最小 , 地位最低 , 所有扫地打水做饭上香之类的杂活全是他的 , 吃饭时他却是最后一个 。 干了一天活饥肠辘辘 , 到口的却常常只有半碗残茶剩饭 。 朱元璋在家中虽然也吃不好穿不暖 , 但毕竟是家中的老小 , 从小到大都是受关心受照顾的角色 , 到了庙里 , 实在难以适应 。 谁承想这半饥半饱挨打受累的日子 , 后来居然也成了甜蜜的回忆 。 不久全县大饥 , 寺庙里的粮仓也迅速空了下去 。 第五十一天 , 老和尚把几个和尚叫到一起 , 宣布粮食已尽 , 只好封仓 , 叫大家各谋出路…… 当朱元璋背上破包袱 , 提上木鱼和瓦钵 , 走出皇觉寺破败的大门的那一刻 , 世界在他眼里变了 。 在此之前 , 他朱元璋是被许多套定位系统牢牢锁定在大元社会的一个细胞:不论是户籍本、家谱 , 还是和尚度牒 , 都表明他是被这个社会牢牢控制着和规定着的 。 他是大元朝濠州府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的一个男丁 , 是朱氏和陈氏家族亲戚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结点 , 经纬分明 , 一目了然 。 他的未来生活本来是恪守三纲五常、乡规民约 , 信奉鬼神 , 尊敬长上 , 安分守法 , 勤苦成家 , 春种秋收 , 娶妻生子 , 生老病死 。 可是 , 因为这一场大饥荒带来的巨变 , 他身上所有的锁链都被扯断了 。 父母不存 , 兄弟失散 , 一切家族亲戚关系都被割断了 , 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 。 官府不再管他 , 甲长不再管他 , 甚至现在连寺庙也不再管他 , 平生第一次 , 他一无所属 , 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定位 。 现在 , 展现在他面前的天地是无序、混乱、凶险的 。 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庇护 , 他就像断了缆绳的一只小船 , 任何一股大浪打来 , 都有可能吞没他 。 他深知 , 从此之后 , 可以依靠的 , 只有自己了 。 他沿着乡村小路 , 一直向南走去 。 老和尚说南边年景好点 。 路边的景色变得越来越陌生 , 经过一个大村子 , 他挑了一家高门大户的院子 , 有点胆怯地扣动了门环 。 可以想见 , 从一个重信誉、好面子的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 , 第一次向人家开口要饭要突破多大的心理障碍 。 老半天 , 门开了 , 门里人探头看了一眼 , 不耐烦地“咣”地又把门关上了 。 朱重八心里一凉 。 正当他犹豫不决转身要走的时候 , 门又开了一条缝 , 一只拿着勺子的手伸了出来 。 重八赶紧把瓦钵伸过去 , 勺子一倾 , 一把生了虫子的糙米哗哗滑落:“今天已经过去三个化缘的了 , 就这点了 , 快走吧!” 中午 , 朱元璋就在村边的破庙里找几块石头 , 支上瓦钵 , 倒上水 , 把这把米煮得半生不熟 , 勉强填了填肚子 。 从农民变成流氓 艰苦的流浪生活就此开始了 。 他先是向南一直走到合肥 , 接着又往西走到河南固始 。 随后的几年中 , 他又相继流浪到河南信阳、临汝 , 往东折向河南淮阳 , 经河南鹿邑、安徽亳县 , 又回到过安徽阜阳 。 一路跋山涉水 , 云水飘扬 。 可以想见 ,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的乞讨路上会品尝到多少常人体会不到的饥饿、孤独和艰辛 。 他吃过大户善人施舍的白面馒头 , 也曾吃过草根、野菜 。 他住过高门大户的下人房 , 住过村边的破庙 , 也曾经睡在山洞山崖 , 睡在雪地里风雨中 , 天为幕地为席 。 他一路念过佛号 , 也帮人打过短工 。 在许多城镇里他和乞丐们打过架 , 有的时候 , 他也曾加入当地丐帮 。 实在饥饿难耐的时候 , 他有几次还做过小偷 , 趁农忙村民们都下地的时候 , 跳墙进入人家家里 , 偷厨房的食物、柜里的银钱 , 也偷院里的鸡鸭 。 传说深秋的一天 , 朱元璋走到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 , 已经几天水米没粘牙 , 忽然在村边发现了一棵柿子树 , 上面挂着几个霜打过的红柿子 。 他攒起最后的力量 , 爬上树去 , 一口气吃了十几个 , 总算活了下来 。 发迹之后 , 至正十五年(1355) 朱元璋带领大军又一次路过这里 , 发现这棵柿子树还在 。 朱元璋不禁感慨万端 , 下马抱树痛哭 , 又脱下自己的红袍 , 披在树上 , 说:“封尔为凌霜侯!” 朱重八三年游荡 , 相当于在社会大学读了三年书 。 由于悟性高 , 他的成绩也非常出色 。 经过最初的不适应 , 他已经成了流浪的老手 。 这种生活让他大开眼界 。 和平静的孤庄村比起来 , 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复杂、太庞大、太繁华了 。 他见到了在孤庄村里无论如何不可能见到的社会百象 。 元末人口日益繁盛 , 政府统治力下降 , 社会越来越呈现多元化 , 世相越来越纷繁 。 仅就骗子来说 , 就多如牛毛 。 如今中国社会上的种种骗术 , 千百年前就已经流行在江湖 。 元代文献记载过于简略 , 我们可以引用《武林旧事》所载宋代市井情形来参照一下: 商业繁华之区 , 人口密集 , 游手好闲的人 , 实在太多了 。 有所谓“美人局” (以妓女为姬妾 , 诱引少年人) , 柜坊路局 (以赌博游戏结党等手法骗钱) , 水功德局 (以求官、觅举、恩泽、迁转、讼事、交易等为名 , 假借声势 , 脱漏财物) , 不一而足 。 又有卖买物货 , 以伪为真 , 至以纸为衣 , 铜铅为金银 , 土木为香药 , 变换如神 , 谓之“白日贼”……以至顽徒如“拦路虎”“九条龙”之徒 , 尤为市井之害 。 故尹京政先弹压 , 必得精悍钩距、长于才术者乃可 。 三年行走于险恶的江湖 , 朱元璋对中国的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 。 在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时 , 他认识了善良、慷慨 , 也见识了冷酷、邪恶 , 领略了勇敢、义气 , 也见到了苟且、堕落 。 三年流浪 , 让他对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 在朱元璋晚年 , 他颇为得意地对自己的子孙们说他“阅人既多 , 历事亦熟”“人之情伪 , 亦颇知之”“人情善恶真伪 , 无不涉历” 。 这知人的本领 , 相当程度上就是在三年江湖生活中历练出来的 。 江湖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性格 。 走出孤庄村时 , 虽然已经表现出与一般孩子不同的胆大聪明 , 他本质上毕竟还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少年 。 流浪生活大大损坏了他的道德素质 。 对天天都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他来说 , 活着就是目的 , 吃饱就是价值 。 “人不为己 , 天诛地灭” , 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了流浪儿的生命哲学 。 只要能弄到吃的 , 什么事他都做过 。 他抢过比他更饥饿的人的粮食 , 替人背过尸体 , 甚至掘过坟盗过墓 。 长时间的混迹江湖 , 使朱元璋习惯了原本不可想象的偷盗和欺骗 。 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习惯于被动的农民 , 变成了一个大胆狡黠的野兽 。 走出了孤庄村 , 他的生活第一课就是敢于冒风险 。 如果不是几次在关键的时候偷到了吃的 , 他早就饿死在流浪的路上 。 在机会和风险面前 , 如果不采取主动 , 就得付出惨痛代价 。 他曾经多次和街头的乞丐们打过架 , 很多时候是一对多 。 在这种情况下 , 关键时刻那股不要命的狠劲救了他 。 三年下来 , 冒险精神就成为他性格特征的一部分 。 在机会面前 , 他反应敏捷 , 富于主动精神和进攻性 。 因为他知道 , 被动就等于死亡 。 他从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变成了把人不当人的冷酷无情的人 。 生活的苦难早已磨钝了人们的痛感神经 。 而江湖上历来崇拜暴力 , 江湖上的英雄是杀人不眨眼的黑社会老大 。 江湖经历使他明白 , 要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生存 , 心一定要硬、要冷、要狠 。 “量小非君子 , 无毒不丈夫” , 经历过多次惨痛教训后的他认定 , 只有那些最狠毒的人 , 才能在恶性生存竞争中抓住也许是唯一的机会 。 从外面的世界回到孤庄村 , 人们发现 , 这个少年已经长成了成人 , 眼 睛里的热情、天真不见了 , 却多了一丝瘆人的阴凉之气 。 用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志意廓然 , 人莫能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