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读了“诗和远方”
如题:谁误读了“诗和远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成功人士高晓松一句炫酷的话语 , 说得人潸然泪下 , 多少人还没有来得及弄懂歌词 , 就哼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 迫不及待地要摆脱当下困顿的“苟且”生活 , 到邈远的地方去转转 。
殊不知高晓松的远方并不是王络滨的远方,高晓松的远方是理想是情怀是精神是追求,而王的远方是草原是帐篷是姑娘是月亮 。 距离能够产生美 , 远方的神秘让你产生无限美妙的遐想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掂上旅行包 , 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 手持信用卡 , 要看看世界的芳华 。 可是多远才算是远方 ,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不“苟且” , 人家高晓松没有说 。 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人们奋不顾身的踏上旅程 , 他们上车睡觉 , 下车撒尿 , 景点拍照 , 发到群里摆俏 , 渴求点赞说好 。 他们以为这种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就是诗意生活 。 他们游山玩水 , 打卡拍照 , 吃吃喝喝 , 不必做饭刷锅 , 他们认为轻松惬意的享受 , 就是幸福的“诗意生活” 。 他们换个口味吃饭 , 换个枕头睡觉 , 换个地方玩手机 , 当地人出于商业考量 , 对你谦恭有加 , 他们认为这就是快乐的诗意生活 。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 人流滚滚 , 疲于奔命 。 诗和远方俨然成了心中的魔咒 , 跨过大山大海 , 来看人山人海 。 谁能告诉我 , 旅游到底是什么? 清明小长假 , 城里人开车出城;农村人坐车进城 。 堵在半路上 , 互问对方去干啥 , 城里人说:去乡下看油菜花 。 农村人说:去城里看樱花 。 两人都在心里面默默骂道:傻帽 , 那有啥看头…… 。 世界上的风景有好坏之分吗? 大概没有 。 杭州桂林青岛的居民守着旷世美景 , 不也渴望外出旅游吗?我们苟且的地方 , 也许正是他们期盼的远方 。 没有有体验过的 , 才是最好的 。
其实古人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有诗为证 《观潮》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 未到千般恨不消 。 到得还来别无事 , 庐山烟雨浙江潮 。
费尽千辛万苦 , 来到了你梦寐以求的“远方” , 也许你会觉得“不过如此” 。 真是远方易到 , 诗意难寻! 难怪有人调侃说: 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 , 跑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 花掉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 。 让别人先富起来 。 然后满身疲惫口袋空空 。 再回到自己活腻了的地方 继续顽强的“苟且”下去 。 我们生活的地方 , 也许就是别人心目中的远方 ,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 都寻找不到这里的“诗意” , 难道远方的客人刚来就能找到? 苟且 , 诗 , 远方 , 都是心境 , 心对了 , 时时都有诗 , 处处都是远方 。 高晓松先生嘴里的“诗和远方”说的是一种情怀 , 无意鼓动你到外面出游疯跑 。 年轻时他也曾发誓要“背着吉他 , 穷游世界” 。 还是父母及时把他拦住 , 读了清华大学 , 才有了今天说话的底蕴 。 五柳先生陶渊明 , 宦海沉浮几十年 , 回到家乡才找到“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 。 最近网络红人李子柒 , 在自己的家乡 , 为国人展示了田园生活的浓浓诗意 。 老子说:“不出户 , 知天下 , 不窥牖 , 见天道 , 所出弥远 , 其知弥少 。 ” 智者说:“窥一斑而知全豹 , 一勺水具四海味” , 天涯何处无芳草 , 天下没有非看不可的风景 。
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 , 照样能写出那里的湖光山色 , 没有登过岳阳楼 , 照样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 德国抒情诗人海涅 , 没有到过印度 , 却写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恒河诗篇” 。 康德几乎没有迈出过自己出生小镇一步 , 但他写出了十几篇举世公认的伟大哲学著作 , 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 对于灵魂丰富的人 , 感受敏锐的人 , 擅长思索的人 , 即使他足不出户 , 他依然有着那些走遍千山万水的行者所不及的智慧和识见.
推荐阅读
- 此故事可以鉴别一个人的理性程度
- 曲突徙薪:被误读的寓言
- 最近要不要囤点罐头大米煤球劈材啥的
- 孙杨事件可能会改变兴奋剂规则
- 疫情导致的经济硬着陆概率有多大
- 明天,2020年3月2日,股票会大涨吗?
- 存在对武汉肺炎天然免疫的人群吗?
- 请勿滥用“道德绑架”——对“强捐”的误读
- 「现房」苏州率先降低土地出让门槛 取消现房销售系误读
- 不要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