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天花板上探头密布、芯片公开买卖……人脸识别时( 二 )

采集人脸信息 , 涉及隐私安全 , 这样的芯片模组真的能公开售卖吗?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目前在法律层面上并无相关管理规定 。 此外 , 芯片研发也无明确准入门槛 。 相反 , 业内为了降低计算机视觉技术准入门槛 , 不少公司决定主动开放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 “目前虹软的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完全免费 , 没有使用限制和使用约束条例 , 新增了活体监测、人证比对等全面升级的人脸识别软件开发工具包 。 ”虹软副总裁祝丽蓉介绍 。

最新变化

人脸信息收集越来越隐蔽

“原来商场、专卖店等门口的摄像头 , 不仅是用于防盗监控 , 还能收集人脸信息 , 用来分析会员的各种信息?”采访人员随机向四位市民出示了连接摄像头的商场人脸识别分析软件 , 被访市民均表示十分惊讶 。 “我以为只有刷脸支付、刷脸解锁等APP才会采集人脸信息 , 完全不知道店铺天花板装的摄像头也能做到 。 ”市民张先生感慨 。

“对于集中在金融领域、安防领域的人脸识别应用 , 安全部门有明确提示 , 用户有很强烈的感知 , 也有自我保护意识 。 但目前人脸识别正从有感知收集趋于无感知收集 。 ”在2019互联网安全与刑事法制高峰论坛上 , 腾讯安全管理部资深技术专家石追对采访人员表示 , 这种无感知的人脸收集是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未来最大的隐形威胁之一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人脸识别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是深度伪造人脸以假乱真 。 而深度伪造人脸的重要前提是对被伪造者的人脸信息多方位收集 。 “深度伪造人脸需要大量的人脸进行训练 , 这很难通过APP拍照大规模搜集 , 也很难伪造得十分逼真 , 而家用高清摄像头、长时间在线的智能家居、智能门锁等 , 可以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收集到大量人脸样本 , 具有全方位采集人脸的能力 。 ”石追表示 , 随着5G时代到来 , 各类智能设备可以万物互联 , 隐秘采集信息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

“人脸识别实际上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之一 。 ”一名业内专家告诉采访人员 , 人脸识别过去是数学难题 , 但随着越来越多开源人脸识别库的出现 , 比如opencv、face_recognition等 , 使得这一技术不再是工程师才能解决的难题 , 应用得到了极大简化 , “很多大专生培训一两个月 , 也能熟练操作这一技术 。 ”

专家呼吁

要守住个人信息安全最后防线

“如果一个密码被用于验证多个APP登录 , 这个密码的安全性将大大降低 。 同样 , 如果人脸采集与识别技术被无门槛泛滥使用 , 人脸识别的安全性也面临极大挑战 。 ”石追告诉采访人员 , “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很难匿名化 , 发现通用密码在其中一个APP被泄露 , 还能尽量更改其他APP的密码进行弥补 , 但人脸信息如果出现被滥采或泄露 , 对整个物联网、APP甚至金融安全都是灾难 。 因此 , 人脸等用户生物信息是个人信息安全一定不能出问题的最后一道防线 。 ”

专家们对人脸识别滥用导致的安全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 今年2月 , 提供人脸检测和人群分析服务的深圳深网视界因人脸识别数据库缺乏密码保护 , 导致大规模的数据泄露 。 据称 , 该数据库包含了超过256万用户的记录 , 包括身份证号码、地址、出生日期、照片、工作单位、能识别用户身份的位置信息等高度敏感的隐私信息 。

石追表示 ,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 技术试错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 建议行业要有自律 , 不能为突出产品的“智能化” , 而过度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 “一定要对生物特征信息的运用场景加以区分 , 在可使用密码、刷卡等方式替代的场景 , 应有所节制 。 办法总比问题多 , 整个行业亟待法律划出准入红线 。 ”他表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