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新知|寻找下一个超级电池

新知|寻找下一个超级电池

新知|寻找下一个超级电池

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 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 , 以表彰三位科学家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 。

三位科学家“驯服”了锂离子 , 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可重复充电的世界 。 时至今日 , 锂离子电池这种轻巧、可充电且功能强大的发明 , 出现在每个人都熟悉不过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几乎所有电子类产品中 。

前世

漫漫锂电池研究征程

如果没有锂离子电池 , 出门在外 , 你恐怕得为手机准备上一打镍镉电池 , 以防它打上几个电话就宣告罢工 。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阴极、阳极、电解液、隔膜、外电路等部分组成 , 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产生电流 。 电池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对于能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 ”河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波说 , 目前最普遍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 使用钴酸锂材料为正极 , 碳材料为负极 , 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等优点 。 凭借这些优势 , 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

当然 , 在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之前 , 是一段需要前人摸索的漫长崎岖的道路 。

锂电池的起源要追溯到“锂元素”被人类发现那一年 。 1817年 , 瑞典化学家在一颗小矿石上找到了“锂” , 命名为“Li” 。 锂是地球上已知质量最轻、元素周期表里活泼性排前几名的金属元素 。

因为活泼性高 , 哪怕碰到空气也会剧烈反应 , 发出高温 , 甚至爆炸 。 据介绍 , 1KG锂完全反应发出的热量等于燃烧2万吨优质煤 , 火箭常用它做燃料 。

在100多年时间里 , 锂一直被当作“霉香咸鱼”挂在元素周期表内 。 后来 , “铅酸电池”与“镉镍电池”在法国人和瑞典人手里出世 , 但由于存在严重污染环境、体积大电量小寿命短、难以商业化不挣钱的缺陷 , 科学家们渐渐将其打入冷宫 , 最后电池成了没人要的可怜“孩子” 。

直到1966年 , 福特公司转型做电动汽车 , 美国掀起一波电池热潮 。

科学家们纷纷又投身于“电池”领域的研发当中 , 寻找合适的电池材料作为储存电能的装置 , 先后尝试过多种电池材料 , 如铜、铁、锌、铅、汞、镁等等 , 电池的改进方向主要以提升容量和循环性能等指标为主 。

这种情况下 , 锂电池的雏形诞生了 。 上世纪70年代 , 供职于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斯坦利·惠廷厄姆起草了锂电池的初始设计方案 , 二硫化钛为阳极材料 , 金属锂为阴极材料 。 两者之间的电化学反应非常迅速 , 且在环境温度下是可逆的 。

牛津大学的无机化学实验室主任约翰·古迪纳夫看出了用二硫化钛作为锂电池的材料具有高温、剧毒、自毁等缺点 , 于是他决定寻找一种新材料 , 替代二硫化钛 , 让锂电池变得更安全、稳定、便宜 。

古迪纳夫用了四年时间 , 1980年 , 他找到了锂电池的最佳伴侣——钴 。

“用钴作为电池的正极 , 实现了一次超级进化 , 循环充电、重复利用不再是问题 。 ”王波说 , 同等体积下 , 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其他电池的3倍以上 , 并且更便宜 。

“虽然性能非常优秀 , 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 ”王波说 , 金属锂作为负极的锂电池在循环充电放电后产生“锂枝晶”的化学反应 , 锂枝晶相当于电池内部一根根细小的刺 , 随着充电放电次数不断增加 , 最终戳破电池隔膜自燃自爆 , 自燃率接近100%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