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忆50式冲锋枪:打近战打夜战 杀敌是能手

小编提示您:本篇文章标题是《老兵回忆50式冲锋枪:打近战打夜战 杀敌是能手》。//本文由热心网友[egfe995] 投稿。


老兵回忆50式冲锋枪:打近战打夜战 杀敌是能手

本文标题:老兵回忆50式冲锋枪:打近战打夜战 杀敌是能手

老兵回忆50式冲锋枪:打近战打夜战 杀敌是能手

志愿军老战士姚静手持冲锋枪留影。  姚静提供

老兵回忆50式冲锋枪:打近战打夜战 杀敌是能手

沙家浜纪念馆陈列的50式冲锋枪。采访人员 吴涛摄

本报采访人员 吴涛

常熟市沙家浜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几支造型独特的枪,这种枪结构非常简单,长长的木枪托和细长的弧形弹匣让它同时拥有了步枪和冲锋枪的特征,纪念馆的铭牌称它为“卡宾枪”。

对于这种枪很多人并不陌生,经常可以在一些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中见到。那么,它真的叫“卡宾枪”吗?昨天,采访人员联系了专事轻武器研究的青年学者周渝,请他讲讲有关这种枪的故事。

仿自苏联名枪“波波莎”

是新中国第一代国产冲锋枪

新中国刚刚成立,解放军手中的枪械大多来自外援和缴获,种类五花八门,口径大小不一,被称为“万国牌”。自动化武器尤其缺少,火力不足。所以,部队对自己批量生产的自动武器十分期待。

“这个时候,这种枪横空出世了!不过它不叫‘卡宾枪’,而是冲锋枪!”周渝介绍说,卡宾枪一般形容比步枪略短的枪械,又称为骑枪、马枪,归类在步枪。而沙家浜革命纪念馆陈列的这种枪,全称为1950年式7.62mm冲锋枪。它是在苏联PPSh41(音译为“波波莎”)冲锋枪基础上仿制而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冲锋枪。

“波波莎”冲锋枪是苏联在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武器,先后生产过600万支,是苏军的经典武器。苏联红军曾经大量整体装备这种枪的“冲锋枪排”。巷战中,由于它载弹量大、射速高,在近距离火力压制上优势明显,让入侵的德军吃尽了苦头。所以,在解放初期,我国军工部门选择仿制这种冲锋枪给部队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原版“波波莎”冲锋枪使用的是71发弹鼓供弹,装满弹药后自身较重,对于力量相对较弱的中国士兵来说不太容易掌握。“国产50式冲锋枪摒弃了这个重量大、携带困难的弹鼓,全部采用35发弧形弹匣,大大减轻了战士的负担。”周渝说。

抗美援朝战场上

50式冲锋枪大显神威

正在50式冲锋枪即将有量产能力时,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使用的还是原来的杂牌武器。有日制三八式步枪,还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生产的各色枪械,可谓五花八门。而志愿军的对手——美军,则“武装到牙齿”。早在二战时期美军就淘汰了栓动式步枪,全面装备了半自动和自动武器,美军当时主要的单兵装备就是M1伽兰德步枪、汤姆森冲锋枪,在太平洋战场上,两支伽兰德步枪就可以压制日军一个步兵班。入朝初期,美军一个班的火力甚“至可以压制志愿军一个排。差距之大,由此可见。”周渝说。

为了满足前线急需,国内一方面紧急向苏联购买了包括“波波莎”冲锋枪在内的大量武器送往前线,一方面,加快了50式冲锋枪的量产进程。周渝说,50式冲锋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87个零件,坚固可靠,同时射速高,火力凶猛。“它和苏联原产‘波波莎’一起,成为志愿军战士们手中的杀敌利器。”据战史记载,上甘岭战斗中,志愿军排长孙占元,率领一个装备14支50式冲锋枪的排,连续拿下了敌人的两个火力点,仅仅孙排长一人就用50式冲锋枪打死了16名敌人。

老兵回忆50式冲锋枪

雷锋“标准像”握着的就是它

家住姑苏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老战士吴源对50式冲锋枪记忆犹新。他告诉采访人员,志愿军经常在夜间,使用该枪近距离奇袭敌军的防御前哨基地和巡逻部队,50式冲锋枪近距离猛烈的火力可以压得敌人抬不起头。

吴源所在的连队,装备有大量冲锋枪。“遭遇战中,我们一发现敌人,几支冲锋枪一扫就是一大片。而美国步兵班的半自动步枪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击,火力和射速明显不如我们,所以在短距离的作战中常常落败。”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老战士姚静还清晰地记得,在朝鲜战场上,身为战地采访人员的她也曾经使用过冲锋枪,不过她用的那支是被称为“转盘冲锋枪”的原版“波波莎”。她说,战士们对冲锋枪非常喜爱。“我记得有人还编了一首歌词来赞美50式冲锋枪:‘50式冲锋枪,我的好战友;打近战打夜战,杀敌是能手。’”

朝鲜战争结束后,50式冲锋枪开始逐步装备国内部队。到1955年底,各种旧杂式枪械开始退出人民解放军装备序列,50式冲锋枪渐成全军轻武器的主流之一。今天,我们还能在许多老照片上看到这种武器。当年,雷锋那张流传广泛的经典照片上,手持的就是50式冲锋枪。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仿制AK-47突击步枪的国产56式枪族装备部队,50式冲锋枪才陆续退出现役。之后,民兵和公安人员还是很长时间使用着这种枪,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沙家浜纪念馆中陈列的那几支,就曾经是当地民兵手中的武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