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 在运河两岸精描美好城市新图卷( 二 )

苏州吴中 在运河两岸精描美好城市新图卷大运河遗产点——宝带桥

“运河吴中段东西走向的横运河这部分,历史上并不是主要航道,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苏州环古城运河的航运压力,把当时属于苏州郊区新郭一带的小河拓宽,并和五龙桥以东澹台湖水面接通后,才形成了现在的走向格局。”吴文化学者,苏州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吴中区文联副秘书长施晓平介绍,和运河自身的变迁同步,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让两岸原有的诸多历史遗迹“不复当年模样”,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如何挖掘好,特别是展示好吴中丰富的人文底蕴,并使其充分融入文旅产业和文创产业的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吴中段规划设计的关键。

侧重吴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了文史专家和规划设计团队的共识。施晓平认为,在恢复、保存部分“物质遗产”的同时,还要创新方式,为那些无法恢复的物质遗产和“非遗”找到一个展示载体,从大运河留下的历史印记中,为现代城市寻回“一抹乡愁”。

苏州吴中 在运河两岸精描美好城市新图卷澹台湖公园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方案中有恢复部分历史古迹的计划,但多数还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丰富文化展示的载体形式。”顾周琦举例介绍,在规划中,设计了在澹台湖公园澹台湖做一个生态化的小山,在山上做一个建筑,可供人们登高远眺;在五龙桥设计以光柱的形式,意象化表达农耕时代苏州祭祀的盛况等等。

除了“意象再造”,规划组还“跳出运河”,不局限于近岸文化载体的挖掘展示,全面串起吴中中心城区的文化遗存,以期配齐吴中城区文化旅游资源。于是,规划对运河两岸数公里以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打包”开发,通过“运河山水”“名人风雅”“匠心独运”“商贾崇学”4条文化丝路,把吴中横纵2段运河沿线32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让“文化带”的概念更加强化。

聚力打造“活力两岸”,全面激活城市功能片区

城市的规划,归根结底要以人们生活的品质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遵循。在大运河文化带吴中段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活力两岸”板块给人们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吴中中心城区未来。

在规划组看来,打造“活力两岸”的首要任务,在于深耕中心城区用地存量更新,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水平,最终,“一廊、双心、四脉、八景”空间方案被提出:“一廊”对应运河风光廊道,“双心”聚焦文化聚落和城市客厅,“四脉”覆盖山水、名仕、商贾、艺匠文化,“八景”点缀运河周边。其中,由位于横纵运河交叉口“澹台湖文化聚落”和由位于横运河南岸的“苏荟港城市客厅”组成的“两心”,无疑是规划的最大亮点。

苏州吴中 在运河两岸精描美好城市新图卷“一廊、双心、四脉、八景”规划方案

“澹台湖文化聚落”是澹台湖所在地,规划打造以登高远望、生态文博资源展示、停车交通服务为主的“生态山文化综合体”;修建以文博展示、商务会议服务为主的“新郭河展示馆”“结庐修学院”;打造以文化展示、体验学习、文创服务为主的“山水文博园”和以商业零售、餐饮服务为主的“苏作水街”等。

“苏荟港城市客厅”则侧重沿岸产业转型。将依托苏州科沃斯机器人等科技类产业打造现代文创园区,并重现龙桥小镇新年祈福活动,打造山水帆影 IP地标;特色酒店、银行、法律、产业辅导、总部经济等为主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以生活休闲、高端公寓为主的运河看台和运河水街等等。

苏州吴中 在运河两岸精描美好城市新图卷吴中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图

此外,规划中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同时增加两个南北向(长蠡路龙西路、月浜街枫津路),一个东西向(花港路 善富路)过河通道,完善轨道交通,实现运河两岸畅行可达;补全整合停车设施,实现滨河区域可停可留;完善慢行体系,实现文化节点可赏可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