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

小编提示您:本篇文章标题是《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来源是:扬子晚报。//本文由热心网友[so中老年追求千金难买] 投稿。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是不是回不去了] 投稿。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永远18岁的我] 投稿。来源是:扬子晚报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永远18岁的我] 投稿。来源是:扬子晚报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永远18岁的我] 投稿。来源是:扬子晚报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

双胞胎兄弟的父母。

  9月28日上午,在徐州泉山区一处脚手架工厂内,21岁的李国安操作着拆卸扳手,熟练地从钢管上卸下连接扣。你知道吗,他只是一名大四学生,并且刚刚被保送中科院硕博连读。他的双胞胎哥哥李国平,也是大四学生,刚刚被保送北京大学直博。兄弟俩接力来工厂劳作,是心疼在厂里打工的母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人员 马志亚 文

  工地干活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是不是回不去了] 投稿。

  动作麻利专挑重活,不输其他工人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是不是回不去了] 投稿。

  采访人员9月28日来采访时,工厂的负责人邱先生讲了一桩趣事。早上7点他到工厂时,李国安和母亲已经在忙碌。他跟两人打了一个招呼后,突然盯住了李国安问:“你是弟弟吧?”邱先生告诉采访人员,哥哥李国平是7天前来厂里打工的,一天要干8个小时,一周下来,小伙的皮肤都晒黑了。这一天,邱先生发现眼前小伙变白了,他知道兄弟俩的事,一下子猜出来这是双胞胎的弟弟。

  李国安告诉采访人员,哥哥比他早一个星期从学校回家,一直在跟着母亲到厂里打工,在他回家后,就接过哥哥的班,“哥哥还有作业要完成,在他写完作业前,就由我跟着妈妈劳动。等到哥哥忙完作业,我们会一起来厂里打工。”

  虽说是哥哥,李国平只比李国安早出生3分钟,两兄弟长得一样,个头一样,身材一样,兴趣爱好一样,就连多年的生活、求学轨迹,两人也几乎重合。兄弟俩老家在徐州丰县,很早就跟着父母到徐州市区,两人入同一所小学、中学,学习成绩也是肩并肩——这一次你高一点,下一次我超过你。

  2015年,兄弟俩同时考取了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物理专业。今年暑假里,兄弟俩第一次出现了“分道扬镳”——李国平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五年直博,专攻半导体方向。李国安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主攻量子信息与计算机专业。

  双胞胎兄弟在工厂里劳作,让负责人邱先生啧啧称赞,“兄弟俩马上都是博士了,可是干起体力活来,一点不输给其他工人”。邱先生表示,老大先在厂里干了一个星期,动作麻利不说,还专挑重活干,抬钢管、抱配件,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没有旁人招呼,小伙想不到去歇一下。弟弟虽然第一次来厂里,可是跟哥哥如出一辙,从早上到现在,也没有休息过。邱先生说,在午休时间里,哥哥还会给母亲按摩放松,那样的场景让旁人又感动又羡慕。

  成就背后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是不是回不去了] 投稿。

  “硬核”父母,从小就重视对他们培养

双胞胎兄弟保送名校读博 假期他们进工地跟母亲打工.www.jiangsulong.com//本文由热心网友[是不是回不去了] 投稿。

  兄弟俩出自寒门,又同时保送名校读博士,有网友评价他们是“硬核”双胞胎。采访人员采访发现,兄弟俩的学业成就背后,是他们的“硬核”父母。

  李国安老家在丰县城关镇,出生以后,兄弟俩就跟着父母搬到徐州市区。父亲原本在一家货运公司做技术工,母亲在县城一家皮鞋厂工作。在兄弟俩3岁时,父母双双下岗。随后,父亲开始在市区开出租车,一直从业至今。母亲在两兄弟上初中后,又开始四处打零工,光在脚手架厂就工作了10年左右。

  为什么称这对夫妻是“硬核”父母?因为两人20多年的打拼,几乎都是在围绕孩子。母亲刘霞告诉采访人员,在两兄弟出生后,夫妻俩就作出了决定——培养孩子上学。来徐州后,一家四口人住进了李父原单位的宿舍(两间房,加起来也就30平米左右),这一住就是16年。在孩子求学期间,李父承担起养家重任,每天在路上开约10个小时车,母亲刘霞则负责照顾两兄弟起居。从小学开始,两兄弟的生活跟其他同学无异,父母除了偶然督促两人学习外,会尽量让他们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报辅导班、增加伙食开支,只要孩子需要,父母都会尽量满足。

  两个孩子的生活、学习费用,让刘霞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可是丈夫每次态度都很坚决。自从夫妻从丰县搬出后,在老家连房子都没有了,多年来,丈夫从没有想过先有一个“家”,他总是告诉妻子,“等孩子学出来再说吧”。直到2015年,原单位宿舍因拆迁被回收,当时兄弟俩已经考上大学,并且通过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夫妻俩才东拼西凑买了房,16年来,第一次有了“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