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刘伟强:拍《中国机长》,最大压力是怎么拍得好看( 二 )

电影上映后 , 片中角色与原型人物的对比也成了观众们热议的话题 。 尽管编剧在创作时做了不少艺术加工 , 但刘伟强认为 , 所有的演员都是“在内心把自己当成民航系统的一员” , 并以这种态度完成创作的 , 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可能既是原型本人 , 也是整个民航系统工作人员面貌的一种体现” 。

中国公司帮剧组1:1造了架飞机

剧本、演员到位了 , 但《中国机长》在哪里拍还悬而未决 。 因为涉及到飞机特效 , 刘伟强的第一反应是去美国 , 借鉴好莱坞的成熟技术 。 但他了解到 , 在国外拍飞机戏 , 都是利用模拟舱把飞机分段拍摄的 , 达不到他想要的整机动作效果 。 幸运的是 , 在一次与川航的会议上 , 他遇到了国内一家专业制作模拟舱的公司飞豹科技 。 “我就告诉飞豹 , 我的要求是做一架1:1的飞机 , 整架飞机要完成颠簸等各种动作 。 ”飞豹组织了一百多名工程师共同攻关 , 最终实现了“三舱联动”的新技术 , 让彼此相连的三段机舱能同步完成一个动作 。 刘伟强兴奋地说 , 这项技术是一次影史上的创新 , “我挺开心 , 是我们中国公司搞定了这个事情!”

导演刘伟强:拍《中国机长》,最大压力是怎么拍得好看

图4/4

接下来 , 特效团队又花了很多时间去设计全新的电脑程序以完成不同程度的颠簸 , 并探索如何用平板电脑去控制模拟舱的不同部件 , 而这些技术的共同目标 , 就是“想把飞机打造成有生命的东西” 。

实际拍摄时 , 剧组还面临着一大挑战 , 就是高原反应 。 “我们在达古冰川时 , 很多人都受不了头晕头痛 , 甚至吐了一整夜 。 ”刘伟强回忆 , “我在拍一个镜头的时候 , 给工作人员下了‘左’的指令 , 他却去了右边 。 其实在高原拍 , 有些人真的顶不住 , 是挺危险的 。 当然 , 最后我们还是挺住了 , 能拍完《中国机长》 , 真的不简单 。 ”

一千多民航人为电影默默付出

回顾《中国机长》的拍摄过程 , 刘伟强最想感谢的还是民航 。 “民航给我们很多意见 , 派出很专业的专家为我们提供指导 。 还有成都机场、重庆机场和拉萨机场的工作团队 , 包括消防、医务人员、地勤等等 , 都出手帮忙了 。 川航还特意协调了一架真的飞机 , 让我们在成都机场实地拍摄 。 ”经统计 , 为《中国机长》提供过直接帮助的民航系统工作人员 , 就有一千多人 。 “是大家帮我们拍成了这个电影 , 这也是我想都没有想过的 , 所以真的感谢他们!”

有意思的是 , “看完《中国机长》再坐飞机”这个话题在映后很快就上了热搜 , 不少观众表示 , 看完电影对民航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对民航的工作人员也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 这样的感受其实是刘伟强在创作时就深有体会的 , 他说 , “如果没有拍这个电影 , 我完全不知道原来民航系统是这么厉害的 , 原来一架飞机飞上天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 要这么多部门合作才能保证一架飞机顺利起飞、安安全全落地 。 国内每天都有大概150万人在飞 , 每个机场又有几千、几万人在确保安全 。 ”他也希望 , 更多的观众在看完《中国机长》后 , 能在飞机晚点时稍安勿躁 , 能在播放安全须知时认真观看 , 能在发生状况时懂得配合机组人员 , 这也是拍摄《中国机长》的意义所在 。

中国民航有一种说法是 , “民航界不需要英雄 , 需要的是安全 。 ”刘伟强也非常认同这句话 ,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当英雄 , 每一个职业的从业者也都可以当英雄 。 但是就像刘传健所说 , ‘我不是英雄 , 我的心态就是把每个乘客安安全全地送回家’ , 这只是他们的职责而已 。 ”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俐

监制:周南焱

编辑:牛春梅

流程编辑:王宏伟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手机腾讯网立场 。 版权归自媒体所有 ,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