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香港经济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 二 )

目前 , 支撑香港经济的是四大产业 , 分别为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援服务 , 这四大产业创造了香港约178万个就业岗位 , 是香港经济动力核心所在 。

从产业分类不难看出 , 香港经济优势集中体现在服务产业 , 占GDP比重超过90% 。 这种超高的服务业比例 , 从一方面看 , 体现了服务业的成熟 , 从另一方面看 , 也反映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表示 , 香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只占GDP的1%左右 , 产业大部分集中在金融、地产 。 香港过早脱离了实体经济 , 使自身结构性问题的后遗症凸显 , 深层次矛盾难以突破 , 经济转型和优势重塑的难度加大 。

近5年来 , 伴随着外部需求趋弱 , 香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部需求 , 延续了过度金融化、地产依赖的增长路径 。 有研究数据显示 , 香港房地产业的GDP占比高达10% 。 如再加上为房地产业服务的建筑业、物业维护等服务业 , 则广义上的房地产业GDP占比高达20% 。 这一点 , 是很要命的 。

同时 , 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引擎 。 被寄予厚望的创新科技产业错失了黄金发展期 , 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 且创新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 , 缺少将科研成果进行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创新生态环境 。 创新科技产业要想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 任重道远 。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表示 , 香港服务业内部结构已日趋稳定 , 并具有较高的协调性 , 但这一稳定均衡状态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 , 这也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解释了香港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若要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 亟待推进产业结构向高增值化方向发展 。

“若要在高度发达的全球商业网络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 , 香港需要扮演的功能不是简单地充当中间人 , 而是要作为经济活动的统筹者、协调者、引发者和策划者 , 需要进一步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 。 ”原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研究员蔡赤萌认为 , 香港经济功能急需调整与升级 , 涉及极其复杂的系统 , 不仅需要政府的战略引导 , 还需要建立配套的制度和政策 。 这需要改变特区政府“积极不干预”思维 , 花大力气协调社会利益、凝聚社会共识 。

(三)

从基层民众角度看 , 香港民生改善未能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社会民众获得感与经济发展脱节 , 造成了香港社会不安定、打击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2018年底发布的数据 , 香港720万人口中 , 大约有10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香港最富有的10个人的资产竟占到GDP总额的3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