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音乐路,他只为祖国而活,不惜告别妻女,远走异国后再无归期
他用音乐为群众发声 , 以音乐唤醒人民斗志 , 他将无限的热情都融入到了音乐里;在国家危难之际 , 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之中去;他怀着无限的爱国情怀 , 创作出了划时代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 , 他就是中国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
图 | 冼星海
最是少年不可欺
1905年6月13日 , 冼星海降生在澳门海边的一艘船上 。 据闻他出生的时候 , 因为他母亲看到湖边的大海 , 海面上是朗朗星空 , 所以就给他取名“星海” 。
冼星海是贫苦渔民的遗腹子 , 在他出生之前 , 父亲在一次出海打渔时偶遇风浪 , 葬身于大海 , 他自小便跟着母亲同外祖父一起生活 。 一直到6岁 , 冼星海基本都在澳门生活 。 幼年的冼星海随着母亲在海上飘荡 , 在爷爷忧伤萧瑟的笛声中 , 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里 , 他一日一日长大了 , 音乐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生根发芽 。
6岁时 , 冼星海便随母亲辗转到新加坡 , 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 , 也就是在这所学校里 , 冼星海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 。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 1918年 , 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 , 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岭南附中的义学学习小提琴 , 正式开始专业学习音乐 。 在学习过程中 , 冼星海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也逐渐显现 。
1921年 , 冼星海进入岭南大学附中进行学习 。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 , 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 , 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 , 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 。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音乐 , 1929年 , 冼星海告别了他的故土和亲人 , 开始了巴黎求学之旅 。 在异国他乡 , 他遭遇过冷遇 , 也尝尽了许多磨难 , 甚至一度连温饱都成困难 。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 哪怕前路希望渺渺 。 只要想起故国 , 想起母亲 , 想起自己的理想 , 就仿佛心头燃起了一束亮光 , 照亮他前行的路途 。
所谓自助者天助之 。 冼星海遇见了在巴黎留学的中国学生马思聪 。 经由他的引见 , 冼星海认识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 。 大师们钦佩于他的毅力 , 也赏识他的天赋 , 破例免去了每月各200法郎的学费 。
1934年 , 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 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 成为班上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 。
1935年 , 日寇的铁蹄踏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 国家危难之际 , 冼星海毅然决定回到祖国 。
得遇知己相伴
归国之后 , 冼星海积极参与战歌咏运动 , 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 以音乐作为武器 , 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
也正是在战歌咏活动中 , 冼星海遇到了他想要相伴一生的爱侣——钱韵玲 。
钱韵玲 , 1914年出生于湖北咸宁 , “红色教育家”钱亦石之女 。 钱韵玲的父母共生育有9个孩子 , 其中6个不幸夭折了 。 故而钱韵玲和2个哥哥 , 长兄钱远铎 , 次兄钱远镜就是钱亦石遗留的革命骨血 。 钱韵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 , 最小的孩子 , 深受父母宠爱 。 她自小便随着父亲在上海读书 , 曾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 。
当时 , 冼星海组织了“星海歌咏会” , 到街头去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 钱韵玲正是歌咏会的一员 , 但此时的两人并无过多交集 。
两人真正的近距离接触 , 是因为钱韵玲的父亲的逝世 。 1938年初 , 钱亦石先生不幸在上海逝世 。 作为共产党湖北党部早期创始人、著名的理论家 , 钱亦石因病去世的消息在全国尤其是湖北引起强烈反响 。 许多文化界人士自发在武汉为他举办追悼会 。
冼星海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为“钱亦石先生的挽歌”谱曲 , 挽歌写好之后 , 准备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 。 来取乐谱的是位年轻姑娘 , 但这位姑娘一脸悲痛 , 当她捧读歌谱“不灭的火 , 永生的石 , 同垂不朽 , 亦血亦铁”后 , 顿时泪流满面 。 冼星海追问之下 , 他才得知这是师长钱亦石的爱女 。
推荐阅读
- 徐克|付出34年将丈夫捧红,却输给小30岁助理,如今她的“报复”大快人心
- 张虎|34年前的武侠片,因尺度问题,删减后才上映,却依然拿下票房冠军
- 朱雪梅|大衣哥扬言不要彩礼陪嫁妆,只为着急把女儿朱雪梅嫁出去
- 伍宇娟|中戏“五金花”之首伍宇娟:34年前“一脱成名”,今56岁气质依旧
- 顾一野|战斗英雄顾一野成为大校军官为什么用了34年?编剧缺乏常识
- 胭脂扣|时隔34年,再看《胭脂扣》:千万别高估爱情,更不要低估人性
- 吴宗宪|吴宗宪花一亿买房,只为当爱女新婚房邻居!女儿气哭,直呼太可怕
- |法国一名老太太,单身50余年只为等中国初恋,如今80岁时两人结婚
- 杰森·斯坦森|“王祖贤”市场卖鱼,因颜值走红,男粉丝特地飞深圳只为一睹芳容
- 横店|横店群演3万人,女神遍地都是,“裸替”才100,只为一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