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系列报道”」“音乐宝藏”随州曾侯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 , 来自“孔子时代”的音乐曾侯乙编钟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明再发现进程中 , 曾侯乙墓考古发现这个中国“国家宝藏”不断为人类谱写共同的“世界记忆” 。

「新华社“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系列报道”」“音乐宝藏”随州曾侯

发现:震惊世界的礼乐场景

1977年9月 , 一支部队在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 , 偶然发现这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 。 1978年3月 , 以湖北省博物馆谭维四为队长的考古队开始实地勘察 。 当年20岁出头、现任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研究馆员的冯光生也到了工地上 , 这是学音乐的他第一次接触考古 。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时的情形(资料照片)

回忆曾侯乙墓打开的那一幕 , 冯光生依然难掩激动:“墓葬打开 , 我看到的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游泳池’ , 墓中全是水 。 但是 , 伴随着潜水泵的马达声 , 水位缓缓下降 , 我和在场所有人一样 , 完全惊呆了 。 ”

让冯光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水中缓缓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层横梁 , 以及悬于梁下的一件件青铜古钟 。 水落钟出 , 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的一套青铜编钟 , 经历两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 , 只有两件甬钟掉到了泥中 。

经过清理检测 , 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 , 编成八组 , 悬挂在三层钟架上 , 全套编钟总重量2.5吨 。

「新华社“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系列报道”」“音乐宝藏”随州曾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