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乡村礼金名目五花八门 人情味不能变成人情债( 八 )

  王平曾请求父亲 , 有些宴请可选择不参加 , 但父亲认为“不去不行”因为“乡里乡亲的 , 低头不见抬头见 。 再说 , 希望给你们後辈留个好人缘” 。 王平父亲这样的想法在农村很有代表性 。

  “很多时候 , 这种人情礼金往来是在表达对他人的情感 , 增强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情感 。 在农村 , 这一点更重要 。 礼金的一来一回 , 能够更好地塑造农村社会中融洽的社会关系网路 。 ”王平说 , 很多人更愿意把这项人情消费看作一种隐性“投资” , 期望收回的不仅是金钱 , 更有金钱背後的情感和以此维持、拓展的社会关系网路所带来的收益 。 人情往来不仅能完成乡土社会对道德义务层面的要求 , 维护自身的面子 。 更重要的是 , 通过人情往来带来纵横交错的社会资本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朱启臻对记者说 , 人情礼金本是我国传统文化 , 是人际交往的有效渠道 , 但最近这些年随着观念的泛化 , 它带来了很多问题 。 第一 , 加重了人们的负担;第二 , 带坏了社会风气 , 有些地方礼金的名目很荒唐 , 有的地区 , 人每满十岁就要举办生日等庆祝活动 , 宴请宾客 , “大家都这麽做 , 彻底影响了风气 。 背离了人情礼金的初衷 , 完全变成一种相互敛财的途径”;第三 , 一些有权力的人利用人情礼金获取不正当利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