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界的“腾讯”,娃哈哈的31年( 五 )

娃哈哈涪陵分公司

随后 , 娃哈哈在三峡坝区湖北宜昌、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及沈阳、长沙、天津、河北高碑店、安徽巢湖等26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 , 这些公司拉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 , 也使娃哈哈全面开花 , 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饮料企业 , 形成了"双赢" 。

02国际化商战

引入达能 , 是娃哈哈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 "达娃之战" , 则是中国企业首度与国际巨头的商战交锋 。

达能和娃哈哈的牵手 , 要从1996年杭州市的"招商引资"政策说起 。 当时的娃哈哈为谋求国际化发展 , 以部分固定资产投入与世界500强、位居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 , 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产品 , 合计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 。 合作方式为"合资不合品牌 , 由中方全权经营管理"——这为后来双方的纷争埋下了引线 。

达能与投资银行百富勤(Peregrine)合作 , 在新加坡组建了金加投资公司 , 在合作中 , 娃哈哈占49% , 金加公司占51%的合资公司 。 亚洲金融风暴来临 , 百富勤将股权出售给达能 , 金加投资公司变成了达能独家控股公司 。 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 娃哈哈与金加的合资公司变成了达能控股公司 。

在此后合作的十年间 , 达能与娃哈哈共同合资设立了39家新公司 , 大部分仍由达能控股 , 达能也因此从合资公司里分到了30多亿利润 。 但即便如此 , 产能依旧供不应求 , 达能一边否决娃哈哈新建合资公司的建议 , 一边斥巨资投资娃哈哈的死对头 , 作为回应 , 宗庆后及其一致行动人投资了至少96家非合资企业 。

控股权和经营权的貌合神离之外 , "娃哈哈"商标的使用也成为分手的祸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