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萌:用精神站立(书人书事)( 二 )

这是一本写得冲淡平静、恰如其分的自传 。 大概因为他已跨入中年 , 描述外物不夸张、不煽情 , 对内心审视严格 , 有一种真实的力量 。 因为生命悲剧的映衬 , 他对童年幸福的描绘显得尤为细腻和贪恋:抓周时拿起了钢笔 , 爷爷一家给父母写信尽述他幼时的可爱 , 去北戴河看日出 , 学钢琴 , 参加军乐团的竞争小心思……

之后灾难发生 。 从发现脊柱侧弯起 , 他心里蕴藏了深深的惶恐 , 它产生于对病况发展的不可预知 , 对可能瘫痪的惧怕 , 对学业、练琴等“本职”被影响 , “今后该怎么办”的无果追问 。

父母竭尽所能 , 终于求医生冒着失败的风险给他做了两次各12小时的手术 。 术后高烧、切开气管上呼吸机、用尽力气才能咽下一口饭、放疗 , 梦魇般挣扎在生死边缘 。

苦难是他的大学 。 “很多时候 , 纵然我们不愿意接受 , 命运却从来不给我们讨价还价的余地 。 ”

困囚斗室10年 , 蒋萌体验到精神的痛苦 , 孤独寂寞、失去目标、前途无望 。 他不能接受在别人上学工作的时候 , 自己坐着轮椅出门晒太阳 , 像个“混吃等死”的人 , 他如大海中的溺水者 , 奋力抓住迎面而来的每一样东西:学英语 , 背8000单词 , 能熟练翻译几千字的文章 , 然后发现靠翻译挣不到钱;攒电脑 , 学习编程 , 发现数学基础太差;之后邂逅了写作 。 开始是东方网向父亲约稿 , 父亲有意无意地说了句“你也可以试着写写” 。 2004年5月 , 他的处女作《F1需要花瓶吗?》登上了东方评论的舞台 。

写时事评论不轻松 , 要大量阅读新闻 , 捕捉脑海中的火花 , 然后归纳条理化 。 在头一两年 , 他天天写 , 每天甚至不止一篇 。 这不是因为勤奋 , 而是心中恐慌 , 只有不断地登稿子 , 他才能获得安全感 。

从网络写到报刊 , 从网评向杂文、散文扩展 , 在全国报刊和网站发表数千篇、几百万字的作品 , 被人民网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网评人” , 并出版了《蒋萌网评》《观点·良知》《另开一扇门》三部作品集 , 新的天地向他打开 。 2008年3月 , 他在人民网主持“观点1+1”栏目 , 努力探索一种处于“正规时评”与“博文发言”之间的个性化“小蒋感言” 。 他的评论有个性锋芒 , 语言俏皮新颖 , 多次创下“10万+”纪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