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一直在路上(美术馆巡礼)( 五 )

除面向专业人士 , 广东美术馆也考虑到大众的审美体验 , 并且将审美理念通过展览的细节传递给观众 。 在许钦松看来 , 广东美术馆并没有照搬西方的展陈方式 , 而是汲取了中国美学上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 , 又注重主体与空间的联结 , 在展示过程中复原作品原本所处的空间关系 , 带来一种浸入式体验 , 从而更好地完成展览的叙事目的 。

比如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 策展人依照展览编排的逻辑顺序 , 在一开始进入的展厅内 , 悬挂了21位广东美术大家巨大的画像海报以及文字简介 , 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震撼 , 并以此展开广东百年美术的光辉历程 , 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动静相融、作品与史论互佐的大型特展 。

“要真正实践并拓展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就要求我们全面、细致地分析观众类型和需求 , 才可能切实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 , 从而摆脱"被牵着走"或"自说自话"的状态 。 ”王绍强表示 。

为了进一步活化藏品和展品 , 广东美术馆把数字化新媒体引入到展览和活动中 , 探索实践“美术馆+”的方式 。 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 , 广东美术馆率先进行了尝试 。 展览中AR和VR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引起热议 , VR虚拟展厅共有超过5万人观看 , AR导览和微信二维码导览内容则有超过6万人阅读 , 阅读量达30万次 。 展览还设计了专门的APP , 为观众了解展览、艺术家和作品提供多元渠道 。 自“百年大展”之后 , 广东美术馆又相继在“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等展览中 , 继续沿用这种方式 , 效果很好 。 目前 , 广东美术馆正在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 , 利用大数据统计 , 进行用户分析和管理 , 更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

长期以来 , 广东美术馆配合展览 , 策划了大量的导览、讲座、研讨会、工作坊、主题活动、墙外美术馆等公教活动 , 全部对公众免费开放 。

广东美术馆打造的志愿者服务团队 , 在惠民服务方面也表现出色 。 他们推出丰富的社区摄影展、摄影工作坊等项目 , 还把艺术课程送进大中小学 , 从学校需求出发 , 用馆藏艺术设计课程 , 活化馆藏 , 普及艺术教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