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第一”70年|俯瞰风云 造福人类( 五 )

1988年9月7日 , 卫星发射升空3小时后 , 新中国第一张卫星云图在世界面前亮相 。 邹竞蒙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说:“我们欢迎各国 , 特别是亚洲区协的成员接收、使用中国气象卫星资料 , 并且在今后发展气象卫星事业中与各国进行友好合作 。 ”

(叶姗杉参与采写)

参观贴士

链接:气象事业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 全国仅有101个气象台站 , 根本谈不上组成合格的全国气象监测网 。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兴建气象台站 , 资料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 70年代末 , 我国气象部门在装备选购、人员培养、数值预报模式的选用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均已准备就绪 , 开始现代化业务建设 。

1991年 , 在引进欧洲中期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 , 我国第一代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 。 该系统可预报性为3—5天 。 90年代后期 , 我国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已可每天制作全球10天的预报 。 这期间 , 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发了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MICAPS) , 预报业务真正实现了从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向现代化的人机交互方式转变 。

进入21世纪 , 除了发展数值预报模式 , 中国气象局还组织多个单位联合开发了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系统 , 并大胆尝试开展长时效的中期预报 。 2006年 , GRAPES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GRAPES-Meso)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

2017年5月17日 , 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 。 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服务的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世界气象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定的全球核心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机构 , 全球目前有8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