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第一”70年|俯瞰风云 造福人类( 三 )

历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 , 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 , 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一张卫星云图 , 向与会代表宣布 , 它是数小时前由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 。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 , 自然灾害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障碍 。 早年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 。 我国自主研制了接收机 , 国外的气象卫星云图可以直接从传真机中打印出来 , 应用于天气预报 。 不过 , 这种云图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 , 并未经过定量处理 , 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要素的定量和图像产品 , 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 气象卫星的研发迫在眉睫 。

亲历者说

讲述人:范天锡 , 风云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

1988年9月7日 , 北京时间凌晨4时30分 , 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 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当日 , 卫星入轨第一圈 , 约在星箭分离后14分钟 ,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几百帧云图信号 , 并实时传送到了位于北京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这便是中国气象卫星最早从太空传来的信息 。 北京时间6时09分 , 卫星绕地球一周后 , 再次回到我国领土上空 , 乌鲁木齐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见光云图 。 在场专家们分析认为:照片图像清晰 , 纹理清楚 , 层次丰富 。

这张照片凝聚着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努力 。 卫星从太空中拍摄、收集的数据需通过地面接收站接收 , 并实时把数据传送至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迅速处理成各种定量产品和图像 , 发送给众多用户 。 1978年 , 经国务院批复 , 确定成立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气象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 。 选站小组为测量电磁环境 , 向国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从日本进口的仪器 , 用时两年多 , 在三地往返测量奔波 , 最终确定站址 。 当时条件比较简陋 , 建地面站时 , 地下电缆、电话线都是从其他单位要来的;排水沟是大伙儿合力挖出来的;一米粗的管子 , 也是自己用汽车、马车拉过来的;装卸车时 , 大伙儿都去干 , 有时候家属也上;有人又当电工 , 又当水暖工 , 趴在地上安装水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