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全球价值链变革与新“中国效应”( 四 )

趋势三: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逐年减少

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已在许多价值链中逐渐减少 。

由于全球价值链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逐步扩张 , 劳动力成本开始成为企业选择生产所在地的重要决策因素 , 尤其是那些提供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服务的行业 。 但与人们的普遍认识相悖的是 , 仅有18%的商品贸易属于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此处的“劳动成本套利”指出口国人均GDP不高于进口国的1/5) 。 换言之 , 如今超过80%的全球商品贸易并不是从低工资国家流向高工资国家 。 除了工资成本之外 , 决策者选择生产所在地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 包括能否在当地获取熟练劳动力或自然资源、是否邻近消费市场 , 以及基础设施质量如何 。

此外 , 在一些价值链当中 , 基于劳动成本套利的贸易份额一直在下滑 ,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 。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工资上涨的趋势 。 未来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很可能会加剧这一趋势 , 将劳动密集型制造变为资本密集型制造 。

趋势四: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

2000-2016年间无形资产在全球总营收中的占比从5.4%增加到了13.1% , 这一趋势在全球创新价值链中表现最为突出 。 机械和设备制造企业36%的营收都投入到研发和无形资产 , 而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的平均投入比例更高达80% 。 随着知识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 那些拥有大量高技能劳动力、具备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到位的国家将获益良多 。

价值创造正在向上下游转移(上游活动包括研发和设计等 , 下游活动包括分销、营销和售后服务等) 。 真正的商品活动产生的价值占比却在降低(部分原因在于离岸外包拉低了价格) 。 这一趋势在制药和消费电子行业尤为明显 , 行业中出现了一批“虚拟制造”企业 , 将生产制造外包给代工厂 , 自己则集中精力研发产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