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不必恐慌也不能轻视( 二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刘伟教授表示 , 耳念珠菌不同菌株在细胞形态、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 将其笼统地称为“超级真菌”并不严谨 。 “即使是日本分离出的第一株耳念珠菌 , 也并没有那么凶险 , 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 。 我国目前已确诊的耳念珠菌感染 , 均表现出了类似的特点 , 并未表现出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 , 而且没有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出现 , 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 ”

我国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道均在2018年 , 共有18例 。 2018年5月 , 国际学术期刊《新现微生物与感染》发表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 , 对我国分离出的第一株耳念珠菌进行科学描述 。 研究发现 , 与多个国家报道的多重耐药菌株不同 , 该菌株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敏感 , 而且硫酸铜对其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