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试点已两个月,人们对其讨论和担忧从未停止( 五 )

“事关生命必须谨慎从事 , 病人家里出了事故谁负责?”2019年3月29日 , 一名上海卫健委人士对南方周末采访人员说 , 对于网约护士平台 , 他们始终保持“严监管”态度 。

为了保障服务质量和安全 , 此次《方案》划出了红线——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 , 才是网约护士服务的提供主体 。

目前 , 医护到家、泓华医疗、金牌护士等平台都自建了线下护理站或诊所 , 符合《方案》红线要求 。

医护到家CEO王雨飞告诉南方周末采访人员 , 平台实行三重审核机制——医学风控部专门审核订单和护士身份 , 护士上门再次对患者状况审核 , 认为有潜在医疗风险的 , 会建议患者去医院处理 。 “护士有权拒绝接单 , 我们也不会强迫护士接单 。 ”

U护的定位则是中介平台 。 平台和医疗机构合作 , 病人在平台预约后 , 平台以就近原则推荐给医院 。 医院派专人到病患家中核对信息 , 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家庭环境是否安全、健康状况是否适合居家护理 。 只有符合全部标准 , 才会派护士上门服务 。

考虑到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 , 《方案》规定“互联网+护理服务”可提供的服务项目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技术为宜 。 具体执行层面 , “正负清单”成了试点省份防范医疗风险的杀手锏 , 侵入性和有创性操作被排除在外 。

比如 , 北京在2018年12月底就制定了服务目录 , 包括换药、静脉采血、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更换导尿管等 。 考虑到输液风险大 , 各种不良反应多 , 该项目被取消 。 2019年4月初 , 广东也确定了首批43项服务 , 同样严禁上门输液 。

不过 , 风险仍在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发现 , 有人即在微博上声称是“医护到家”平台的签约护士 , 可以私下提供美白针等服务 , 但国家从未批准过美白针这种药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