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孙策形象的比较

本文原始标题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孙策形象的比较---来源是:

《三国演义》中的孙策形象 , “戏份”不多 , 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如果读者在慨叹曹操的天下无敌手之余 , 假想一下如果孙策不早逝 , 那么天下的霸主姓曹还是姓孙 , 都是未知数 。 在《三国演义》中 , 孙策出场只有四次 。 第一次是在第七回 , 其父孙坚出征 , 孙策主动请缨 , 并初露锋芒 。 此时的孙策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 绰枪上阵 , 已见英风;军队败北后 , 作者描写“程普保着孙策 , 急待寻路”① , 可见作者非常注意孙策此时的形象定位是初出少年 , 还不能有力挽狂澜的魄力和经验;但是 , 一句“父尸在彼 , 安得回乡!” , 既写出了孙策丧父的哀痛 , 也写出了他性格的仁孝 。 在《三国志》中 , 则没有随父出征的描写 , 只写到:“(坚)为祖军士所射杀 。 兄子贲 , 帅将士众就术……” 。 ②很明显 , 《三国演义》把孙坚的侄子孙贲替换为了孙策 。 于是 , 孙策由于背负着家仇、受命于败军之际 , 在一开始就带有了悲壮色彩 , 对后来的人物塑造也起到了铺垫衬托的作用 , 人物形象因此而显得前后连贯 。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孙策形象的比较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孙策形象的比较//----江苏龙网 http://www.jiangsulong.com //

孙策的再次出场 , 是在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 本回书集中描写孙策脱离袁术、下江南创立霸业的经历 。 作者在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时 , 材料基本上都是取自史书《三国志》 , 主要选用陈寿的正史文字 , 也选用了裴松之在注文中引用的其他史传文字 。 如孙策请江东二张来辅佐他的情节 , 即出自裴松之所引用的史书《吴历》 。 还有一些描写 , 近乎直接将史传文字拿来使用 , 只是作了语言上的修改 。 例如表现孙策的亲民 , 小说中写到:“江东之民 , 皆呼策为‘孙郎’ , 但闻孙郎兵至 , 皆丧胆而走 。 及策军到 , 并不许一人掳掠 , 鸡犬不惊 。 ”在《江表传》中 , 原文如下:“……士民皆呼为孙郎 。 百姓闻孙郎至 , 皆失魂魄……及至 , 军士奉令 , 不敢掳掠 。 鸡犬菜茹 , 一无所犯 。 ”③史书所提供的材料 , 已经比较充足 。 尽管如此 , 我们还是看到本回书中小说手法的运用 , 给孙策这一形象带来的新的光彩 。 例如刻画具体的神情和语言 , 使我们看到人物的多种情态 , 喜怒哀乐尽皆有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