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知识也能“可视化”? 昆曲博物馆有一套( 二 )

据看苏州采访人员了解,今年昆博还将推出一批昆曲戏画普及人物,把“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用特别的风格样式,结合博物馆内建筑描绘出来。“比如关公对应的就是我们馆的大殿(关公殿),同时还对应了净行。”王锦源说,“把馆内建筑与戏曲人物相结合,再把戏服上的细节进行夸张处理,这一套包括各行当的视觉形象,一方面能科普昆曲行当知识,一方面也让大家更了解昆曲博物馆。”

王锦源还特别强调,昆曲与其他传统戏曲最大的区别在于记谱方式为工尺谱,因此在展览过程中,昆博打算将工尺谱强化成昆曲呈现符号,作为装饰品点缀展区,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昆曲真正的样子。

昆曲知识也能“可视化”? 昆曲博物馆有一套

把理论变成实物的转换之路

2016年,昆博成立文创部,从产品的出品策划到设计研发包装都由团队独立完成:“从文创部成立开始,我们就希望能做市场上不常见的文创产品,有属于自己的立意和个性。我们每一件产品都不是为了应付而去生产,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市场调查的。”

经过三年的尝试和成长,昆博文创团队的设计理念也在从昆曲本身往生活方式转化。“一开始,我们做的曲谱纸等产品比较针对昆曲爱好者,但对不懂昆曲的人没什么吸引力。”王锦源说,“渐渐地,我们将昆曲文化的表达具体化。就类似于用民国姑娘来对应评弹一样,你虽然对这门艺术不了解,但你能从产品中知道它大概等同于哪种具体形式。”

把昆曲的文化理论、历史背景,用可视化产品表达出来,是一种抽象到具象的转化。昆博跳脱出昆曲本身,往生活方式的范畴努力,在王锦源看来,这既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也是文创的发展方向。

“把昆曲元素符号化的转换,我们现在正在尝试。比如我们把昆曲衣箱形象化,做成勋章、冰箱贴来进行普及。”王锦源说,“为了让老百姓了解昆曲中的色彩,我们提取昆曲原色并和现代审美结合,做了八款手帕;我们还用点翠、戏服元素做出了书签、手机壳、笔记本。这样一来,昆曲色彩变得形象具体,产品又符合现代审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