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婧祎上节目假拉琴受质疑:何必作假维持完美人设( 四 )

“超真实”下 , 真实还有存在必要吗

实际上 , “假唱”作为技术的历史 , 可以从录音技术最初应用于现场表演的历史开始讲起 。 好莱坞最著名的歌舞片之一、上映于1952年的《雨中曲》 , 就讲述了从默片向有声电影转折过程中的一段“假唱”故事:由吉恩·凯利饰演的男主角唐 , 是好莱坞著名的男演员 , 他和女明星琳娜是大众心目中的黄金拍档 , 二人演绎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默片 。

但在他们正当红时 , 好莱坞出现了一场技术革命——几家电影公司都在研制创作有声电影 , 而显然 , 有声电影和默片的区别远远不只有无台词 。 电影当中 , 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面临着媒介革命:琳娜夸张的肢体语言显得不合时宜 , 尤其她刺耳的嗓音更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无计可施 。 而唐通过自己进入好莱坞之前丰富的舞台现场歌舞经验 , 灵机一动 , 想到可以利用有声电影的特点 , 制作一种新的电影类型——歌舞片 。

唐找来能歌善舞的女孩凯西作为琳娜的配音 , 制作了轰动好莱坞的歌舞电影;然而琳娜擅自夺取了凯西的功劳 , 最终琳娜在电影放映仪式上暴露了自己的声音 , 在观众面前露馅 , 失去了观众的喜爱 , 而凯西最终也因为她的才能得到了她应有的一切 。

在近一个世纪以前 , 当录音技术最初被用在“配音”工作上时 , 人们欢呼雀跃 , 因为新技术带来了更多的真实 , 录音使得真正才艺的展示成为可能——有才能的人终会崭露头角 。 但是在修音技术过度发达的今天 , 人们却不禁困惑 , 到处都是被塑造成完美的“超真实” , 那么真实的才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双琴侠的吐槽当中 ,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坚持刻苦练琴的人的无奈 , 就如他们接受电话采访时所透露的那样——一开始因为节目中小提琴无瑕疵的演奏而被吸引了目光 , 抱着一丝赞赏学习的态度来看 , 但立刻就发现演奏是假的 , 这多少让人感到不公平 , 如果一切都可以被“加工” , 那么认真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

技术的隐忧:带来不公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