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剪一双巧手 织就经典海派"霓裳羽衣"( 三 )

焦义刚回忆说,在那个商品紧俏、买东西还需要凭"票"的年代,声名在外的龙凤旗袍在南京路上的门店出售的成衣绝对是供不应求,"最夸张的时候,门口都排着长队,我们做好一件衣服送过去,马上就被买走了。"

然而,虽然名气大、销量好,龙凤旗袍的师傅们对徒弟还是十分严格。焦义刚师从原沪上五家著名成衣铺之一"阎凤记"的中式服装裁剪技师、后龙凤中式服装商店制作车间主任杨满生,从面料尺寸定位学起,到样衣的断料,再到成衣的制作,"其实当学徒的时候到底有多辛苦,跟师傅个人脾气有很大关系。我的运气还不错,师傅算是很耐心的了,但还是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

毕竟,起步时基础必须打坚实,而从松松垮垮的棉袄、中山装,慢慢转向精益求精的旗袍制作,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除了工艺上有一定区别外,两种款式一松一紧--外套即使略大一些、小一些,其实问题都不算很大,但旗袍就一定要非常精准、合身,还要尽可能地展现人体曲线。有时候领圈、袖口的滚边等有稍微的不平整,都得"拆掉返工"。

据焦义刚回忆,自己在最开始的时候连顶针箍都不太会用,一针下去扎进肉里,就是一个小孔,再加上工作中免不了和剪刀打交道,手上总有几个小伤口。"还有一点,也是逼得我们不得不打起百分百精神。"焦义刚说,由于很多订单都是顾客自备料子,虽说大多会有些宽余,但也绝对经不起大的疏漏,因此,在"下手"之前,焦义刚都要做到"布上有图样,心中有图稿",但凡有一点没把握,都要请师傅来"把把关","要是一刀下去剪坏了,料子不够了,那可不得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