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庆|二十年前的大案,拿来拍电影会怎么样?

王耀庆|二十年前的大案,拿来拍电影会怎么样?

文章图片

王耀庆|二十年前的大案,拿来拍电影会怎么样?

《除暴》小小爆了一下 , 在这个没有大片的11月 。
以内地故事为背景的商业警匪片着实太少了 。 2015年的《解救吾先生》算一个 , 2019年的《“大”人物》算半个(韩国改来的故事错位感严重 , 因此只能算半个) 。 大约是因为统计对象不够 , 一向不出大错的票务数据APP也犯了难 。 猫眼专业版上 , 最初给的总票房预测是1亿出头 , 结果上映两天不到就给破了 , 又连忙调整到两亿多 , 接着又调整到三亿多 , 再到四亿 。 误差率超过100% , 实不多见 。
平心而论 , 在10亿+大片层出不穷的今天 , 这个成绩也只能算平平 。 但却提出了一个新类型的可能性——在港片衰颓、军事片成本高企的今天 , 电影人们或许可以重回八九十年代 , 在尘封的大案要案中寻找影视化改编的素材 。
这个可能性成立吗?
堪堪及格的爆米花片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 , 内地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 其间爆发了许多震惊全国的重特大刑事案件 。
碍于各种限制 , 这些案件通常只是经过掐头去尾后 , 在《红蜘蛛》《重案六组》等电视剧中有所表现 。 余下大部分都虚虚实实混在一块 , 在地摊文学野史中流通 。 这次被搬上电影大银幕 , 算得上是一次创举——《除暴》中吴彦祖所饰张隼的原型 , 正是上世纪末湘鄂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首犯 , 湖南悍匪张君 。

【王耀庆|二十年前的大案,拿来拍电影会怎么样?】《除暴》剧照
影片结构简单 , 双雄戏 , 警抓匪 , 不存在观影门槛 。 道具也都制作精良 , BP机、六四式手枪、录像厅、老式警服、瓷砖泛黄的长条形洗手池等 , 还原了上世纪末的内地风貌 。 拍摄技法上 , 枪战场面频频用了连贯长镜头 , 看起来也颇流畅 。
两个主演都极为优秀 。 有了《绣春刀》《“大”人物》做铺垫 , 王千源的正面动作形象已经受到认可;吴彦祖早年在《新警察故事》中的高智商反派形象令人记忆犹新 , 出演抢匪也不违和 。
总体而言 , 观影体验是畅快的 。 但故事上 , 人物刻画和情节走向都充斥着硬伤 , 只消对故事稍稍深入思考一层 , 总会出现“好像有哪里不对”的感觉 。
影片刚开始双线并行 , 推进严谨 , 越到后来越显力不从心 。 例如警察从“雨一直下的地方”推理到劫匪藏身地在澡堂 。 不能说完全不成立 , 但这是写意之笔 。 前面都是数字页码的写实派硬核解谜 , 关键的抓捕节点却如此处理 , 太过草率 。
这种草率随处可见 。 比如绑匪搭档自割耳朵做替身 , 枪贩突然选择自杀 。 这些情节深究起来 , 逻辑都说不通 , 只能理解为时间到了 , 需要转进到新场景 , 于是赶紧找个理由草草承上启下 。 但幸而导演编剧都深得“写意”精髓 , 解释不清楚的地方 , 就尽量少说话 。 譬如搭档割下自己的耳朵后 , 只用一句“兄弟”带过——少即是多 , 千言万语浓缩进两个字里 。 观众理解到了“义气”这一层 , 暂时也不计较逻辑了 。
类似手法 , 用得合理是留白 , 能让人回味无穷 。 譬如《教父》《无间道》中的暗杀情节 , 看似随意发生 , 实则都经过精心布置 。 用得不合理就成了故弄玄虚 , 差距十分明显 。 前者越推敲越惊喜 , 后者则根本经不起琢磨 。
最大的毛病 , 还是影片三幕结构颠倒 。
就一般规律 , 电影都是情节越发展 , 场面越大 , 最后一幕将积攒的矛盾总爆发 。 可本片却反其道而行之:警匪间的前几场交互 , 都是子弹手雷齐飞 , 场面相当震撼 。 可到了最高潮部分 , 却成了一场澡堂打斗 。 场子越打越小 , 令人丧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