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址|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供图
近日 , 采访人员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获悉 , 2017年以来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在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
考古发掘证实 , 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双墩文化时期 , 就有人类在禹会村遗址定居 。 至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 禹会聚落规模剧增 , 人口集中化趋势明显 , 遗址龙山文化核心分布区发现了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 。 经国内权威专家研判 , 禹会村遗址新发现的城址系目前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龙山文化城址 。 同时 , 此次考古新发现也为“大禹治水”“禹会涂山”等古史传说时代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
禹会村遗址向南俯瞰
禹会之地何处寻
“禹会诸侯于涂山 , 执玉帛者万国 。 ”
古史传说记载 , 安徽蚌埠禹会区境内的涂山是大禹的治淮基地 , 是禹娶妻生启之地 。 大约距今4000多年前 , 大禹带领民众“劈山导淮” , 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 。
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禹会区禹会村 , 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传说而得名 。 涂山和荆山夹淮河而立 , 淮河蜿蜒其间形成了一个S形大弯 , 地貌景观独特 。
古老的传说赋予禹会村遗址神秘的历史印记 , 其中生活在涂山周边的涂山氏扮演了重要角色 。 《吕氏春秋》记载:禹娶涂山氏女 , 不以私害公 , 自辛至甲四日 , 复往治水 。 故江淮之俗 , 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 。 禹墟在山西南 , 县即其地也 。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高度评价禹会涂山是一次里程碑性的政治实践——“夏之兴以涂山”(《史记·外戚世家》) 。 如今 , 禹会村中仍流传着“禹陈岗”“禹会古台”“禹帝行祠”和“禹帝庙”等旧称 。
然而 , 历史记忆并不总对应历史真相 。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 , 关于涂山具体地理位置出现大量分歧与争论 。 汉代时期 , 出现大禹生于四川汶川一带的传说 , 唐代时期 , 称涂山的地方有四处之多 , 且争论不断:“一者会稽(浙江绍兴) , 二者渝州(重庆) , 三者濠州(寿春东北) , 四者宣州(安徽当涂)” 。 唐宋之后 , “禹会涂山”的具体地点成为困扰史家的千年疑团 , 为世人所不识 。
大汶口文化末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陶器标本
宏大城址露真容
【城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