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豆瓣上给电影或书籍打分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跟风”吗这种跟风普遍吗( 二 )


结果发现:
1)个人因素上:
男性比女性的打分更低。
年轻人比年长的打分更高。
个体在线行为越活跃,打分越低。如果用户有更长的注册时间,对更多的电影有过打分和评价,TA更有可能对当前电影有相对低的评价。
而如果用户的打分会被更多人看到(主页访问数、好友数),那TA更有可能能对当前电影有相对高的评价。
当一个人观影相对于大众来说更晚时(在TA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打分时),TA的打分会相对更低。
2)电影特征上:
电影在推广投入、影评人评价的数量和评分越高,用户会打更低的评分。而票房数,是否是R级电影对评分会有正向的影响。
学者也反过来研究电影评分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发现电影的评分可以提高票房收入,而电影在线分数对票房的影响可以和广告投入对票房的影响相等同。
这也难怪电影方想尽方法去网站上的评分,难怪某电影网站评分是设定初始分数是满分。
3)社会影响上:
电影已有的评分越高,用户更有可能会打一个高的分数。
朋友对电影的评分越高,用户更有可能会打一个高的分数。
但是当有更多朋友也对某个电影打分时,跟从当时该电影整体分数的可能性会变低。
所以的确存在着“跟风”的现象。 这样的发现对于电影社区构建也很有意义。如果想要促使用户的打分更”客观”,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电影已有的整体评分的提示,减少已有评分数量信息的提示。促使用户更多地去分享他们的观影体验,提高用户与在线朋友之间的互动,让朋友的打分更能让用户看到(所以现在豆瓣影评上不仅可以看到电影总体的分数,还能看到朋友对电影的打分和评论情况)。
【用户在豆瓣上给电影或书籍打分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跟风”吗这种跟风普遍吗】 Lee, Y. J., Hosanagar, K., \u0026amp; Tan, Y. (2015). Do Ifollow my friends or the crowd? Information cascades in online movie ratings.Management Science, 61(9), 2241-225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