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李寅飞:“我不想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上过清华”
文章图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王晓溪
一部几乎是坐着演完的话剧 , 仅仅靠演员的声音而非角色扮演 , 却演出了“三小无猜”的伙伴80年的生命流水账 , 于是有了声优戏剧的新形态 , 在大凉山的寒夜中 , 与两位同伴以一台举重若轻的小戏《三昧》征服了这里的观众 。
11月10日 , 李寅飞在邛海边接受了北京青年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的专访 , “在戏剧和相声这两门舞台语言艺术同在今年迎来低谷的时候 , 大凉山在大家心里重新燃起了那团火 。 ”这位本硕博“三清(清华)”的小伙子还吐露心声 , 他不想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上过清华 。
相声演员演话剧
“当你不知道往哪儿去的时候 , 就砸基本功”
“话剧太难了 , 之所以敢接是因为演出的形式是舞台广播剧 , 更多的是一个人坐在一方高凳上通过声音塑造来区分人物推演剧情 。 ”谈及首次出演话剧 , 李寅飞表示 , “很多导演给过相声演员评价:一动起来就不会说话 , 一说话就不会动 。 我们习惯站着说话 , 一两个人撑起舞台 , 就需要有点夸张 。 对我们来说演话剧挑战很大 , 而这个戏的形式确实规避了我的很多缺陷 , 所以才斗胆来接 。 ”
80年时间跨度几乎没有服化 , 仅仅靠帽子、围巾、小辫来区分人物的年龄 。 李寅飞说:“从几岁到八十几岁 , 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 特别是到了五六十岁以后 , 我后来是在菖蒲河公园老年相亲场所才找到人物的感觉 。 相声塑造人物往往是脸谱化的 , 原来我从不观察和体验生活 , 从这个戏开始有了这个习惯 。 ”
【话剧|李寅飞:“我不想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上过清华”】来大凉山之前 , 李寅飞并不知道是在露天剧场演出 , 虽然说相声各种环境都经历过 , 但露天演戏却还是第一次 。 “大凉山早晚温差大 , 我戏里的服装 , 第一场是小褂 , 到第三场才能套上外套 , 所以演出时我无比盼望赶紧演到第三场 。 整场演出抬头能看见星光 , 周遭有鸟叫、鸣虫 , 戏剧需要这样的尝试 , 更需要用舞台张力来抓住观众 , 跟密闭的空间还不一样 。 ”
剧中 , 贯口、京剧、快板、方言 , 李寅飞几乎将相声的基本功展示了个遍 , “当你不知道往哪儿去的时候就是砸基本功 。 我一直坚持原创 , 可能是近八年来原创作品最多的相声演员之一 。 大逗相声也是近八年来创作新作品最多的团队 , 作品写着写着不知道该往哪去了 , 就回归‘相声’二字 , 所以基本功是一生受益无穷的 。 ”
特殊的《三昧》
“剔除了很多 , 留下的那部分要求就更高了”
其实《三昧》首演者是另一位相声演员陈曦 。 《三昧》的编剧、导演一驰是一位资深曲艺爱好者 , 很早就和李寅飞熟识 。 后来陈曦生病了 , 但那时距离下一轮演出只有半个月的时间 , 台词量又很大 , 于是导演便想到了背词快 , 又有戏曲、曲艺功底的李寅飞 。 “当时压力很大 , 每天除了排练 , 行动坐卧走都在背词 。 话剧很严谨 , 多一句少一句都不行 , 这一点和相声很不一样 。 ”
“没有大量的调度 , 当你剔除了很多东西 , 留下的那部分要求就更高了 , 不允许你靠服化和大的身段以及表演来辅助 , 对于说的要求就高得多了 。 ”在李寅飞看来 , “如果大家说这是声优戏剧 , 说明我们达到了观众的认可 , 仅仅是靠三条嗓子来吸引观众 。 ”
如今再看自己第一次演出的录像 , 李寅飞觉得很稚嫩 。 不过 , 话剧表演的经历对他的本行还是很有帮助的 , “原来我们有个段子叫《对坐数来宝》 , 情节设计中 , 一边演员是胡唱 , 另一边演员气得站起来 , 谁站谁就输了 。 后来有一次演出 , 好几个演员都问我这不是设计好的吧?说明我的表演长进了 。 真应了那句‘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 ”
推荐阅读
- |扬州好地方文明热情友善 来过‘三都’扬州的人都不想走
- 水果|3种水果堪称“升脂大户”,过了40岁,不想血管堵塞,劝你少碰
- 萨博|这个史上门槛最高的汽车俱乐部,车主并不想加入
- 宝宝|这3类食物,孕妇再馋也要管住嘴!不想孩子生下来有“黄疸”
- 作为一个打码的,有没有一段时间特不想打码,后来是咋熬过来的
- 怎样让商家入驻我们的平台呢
- 车早茶|实力强还少人买!不想买“口水车”,不妨考虑这4款合资家轿
- 本科计算机毕业不到一年,热爱互联网,但一直不想做技术,我怎样做一个好的职业规划选择一个正确的道路呢
- 鸡蛋|医生劝告:不想得癌症的人,最好一辈子都别碰4个“字”,为你好
- 华南某211大三学生,电子商务和教育学双学位,不想读研,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