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宿”记|花井“化蝶”

宿迁网讯(采访人员汪学飞王国康通讯员王勇)泗阳县王集镇的花井社区,名字很美,听说过去闭塞贫穷落后,群众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 。土地是岗淤地,下雨天走路,一脚陷在稀泥巴里半天拔不出来 。
虽然当地有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但是交通设施薄弱,群众出行不便,农副产品流通困难……花井社区没有规模以上的经济支柱产业,群众只能以种二亩地为生,收益很低 。大家农闲时无所事事就聚在一起打牌 。因为贫穷,因为偏僻,外地姑娘不愿意嫁进来,而本地姑娘都想往外嫁,花井社区成了附近有名的贫穷社区、光棍社区 。
|小康“宿”记|花井“化蝶”
文章图片

村民在木材加工厂打工
花井社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10月29日下午,采访人员到花井社区驻点采访 。
行走在花井社区的乡间道路上,眼前一片丰收景象:广袤的稻田里一片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稻香;600亩连片西瓜大棚里,满地是滚圆的西瓜;藕塘里,几位穿着皮衩的农民正在水里起藕;蔬菜大棚里,七八名中老年妇女忙着摘辣椒,装满了一袋子就抬到大棚外面称重;养殖场里猪肥牛壮,鱼塘里鱼儿长势正旺;板材加工厂里,七八十名村民在忙碌,有锯木头、有的去皮,有的旋切,有的打包……
这还是过去的那个花井社区吗?花井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栋解答了采访人员心中的疑惑 。
变化首先源于交通的改变 。七八年前,新245省道从社区穿境而过,和乡道刘三路接上了头 。社区干部看得透彻,路通了就要让财路进来,产业才能打通脱贫的“任督二脉” 。他们决心让这条路开启社区发展的新思路,成为社区发展的致富路 。
|小康“宿”记|花井“化蝶”
文章图片

村民把摘好的辣椒抬出大棚
社区干部率先垂范、做出表率 。胡栋和县残联联合办了残疾人之家,召集本地20多名残疾人打工,组装一次性剃须刀;嵇高光办起了养殖场,饲养几百头牛和几千只鹅;黄同胜办起了家装公司,陈少青做起了生意……
看到家乡的变化,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成为致富的主力军 。村民张茂盛利用泗阳的劳动力优势和木材优势,返乡办起了泗阳县强龙木材加工厂 。厂里加工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成了本地的纳税大户,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而且带动了近百名当地群众就业 。
在强龙木材加工厂里,采访人员看到,多数都是留守妇女和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甚至有70来岁的老人在厂里打工 。采访人员询问了一下,他们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 。最少的每月能拿2000元工资,多的在6000千元以上 。
在花井社区,就连一些残疾人也不甘落后 。右手残疾的刘绪茂就是一个靠规模化种植脱贫致富的典型 。过去刘绪茂家里穷,没文化,加之右手残疾,想致富,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外出打过工,做过泥瓦匠、贴过瓷砖,比别人付出得多,收获却很少 。新的时代给了他新的机遇 。2017年,刘绪茂瞅准了机会,一次性流转了140多亩土地种粮食 。尝到甜头之后,他今年再次流转了40亩土地 。刘绪茂自豪地说:“谁说种地不能致富,规模种地照样可以赚钱 。”
|小康“宿”记|花井“化蝶”
文章图片

桃林名苑小区别墅区环境优雅
路通了,一些外地客商主动带着资金、技术来到花井社区 。浙江台州刘先生流转600亩土地种大棚西瓜,沭阳李先生流转50亩土地种大棚蔬菜,新沂蔡先生流转100亩土地种植花卉……当地留守的“闲人”都成了他们项目工地上可以赚钱的“忙人” 。
花井社区也是泗阳县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特色社区,社区有27个村民小组1412户7100人 。其中回民占了4个小组,287户,1412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