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把黄奕与巩俐,放在一起看,女演员与顶级女演员的差距,就出来了( 二 )



从 80年代初期的《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到后来的《无极》、《妖猫传》 , 第五代导演从文化探索到商业探索的路径在陈凯歌的电影中有着异常清晰的轨迹 。
虽说陈凯歌与张艺谋相比 , 更属于“文人导演”那一类 , 影片的哲思性更强 , 但他的转向也是有目共睹的 。
而《风月》作为前后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 , 显得非常“不伦不类” 。
尽管影片云集了一众大牌演员和王牌班底 , 但陈凯歌似乎还是“放不下架子” , 依旧在片中加入了不堪重负的寓言叙事和载道气息 。

有趣的是 , 在中国电影迎来商业化大潮的90年代 , 陈凯歌和张艺谋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上海——一个标准的现代都市 ,
于是 , 张艺谋拍出了《摇啊摇 , 摇到外婆桥》 , 陈凯歌拍出了《风月》 。
如果说前者还是通过乡村的诗意去展示对现代文明的质疑 , 那么后者则毫不犹豫地否定了现代性 。
上海在《风月》中彻底成为了一个罪恶和混乱的滋生地 , 而北京则是那个存在于话语中的乌托邦式的地点 。

江南庞家 , 一个始终被鸦片烟雾所缭绕笼罩的深宅大院 , 一个充满扭曲和变态气息的封建大院 。
它依旧以一个第五代中常常出现的“古老的铁屋子”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 。
这个符码对于熟悉第五代的观众来说 , 是再常见不过的了:《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炮打双灯 》、《五魁》……
陈凯歌居然在《风月》中如此滞后地加入了“铁屋子”大合唱 , 有点令人吃惊 。

影片开头 , 一个长相俊俏的小女孩站立在画屏下 , 纵使透过烟雾朦胧也能看出那股子灵动鲜妙 。
这时 , 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乖女儿 , 知道鸦片是什么吗 。 是人间的钟灵毓秀 。 ”
这小女儿 , 便是庞家的长房大小姐如意 。
她任性 , 叛逆 , 会在姨太太们打麻将的桌子底下钻来钻去 , 把桌布全都扯下来 , 急着仆人大声喊叫 。
她还会梳着一根长长的麻花辫 , 瘦削的身子穿着一件肚兜就肆无忌惮地跑进家里的祠堂 , 让长辈们大发脾气:“女人不能进祠堂 。 ”
此时 , 电影有一个定格 。
画面里的三个孩子 , 那个女孩子是如意 , 另外两个男孩子 , 一个是如意的小跟班端午 , 另一个是大少爷的小舅子忠良 。

这三个孩子此时还不知道 , 他们长大后的情欲纠缠 , 会是多么的磅礴剧烈 , 以至于每一个人都将在痛苦中苟活 。
原本 , 如意会嫁给景少爷 , 那个与她门当户对的男子 。 可是 , 景少爷的家人觉得如意是闻着鸦片烟长大的 , 是一个“毒人” , 悔婚了 。

自此 , 如意就成了这深宅大院中的女人 , 一个身体和情欲都被压抑着的女人 。
与此同时 , 忠良 , 这个长相俊俏的男孩子 , 逐渐成了一个长相俊俏的男人 。


从小 , 他就在姐姐和姐夫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 , 耳濡目染着那些离经叛道之事 。
姐姐对他说:“以后不看书的时候 , 就帮姐夫烧烟 。 ”
姐夫对他说:“来 , 忠良 , 亲你姐姐一口 。 ”
后来 , 再也无法忍受这一切的忠良下毒把姐夫毒成了废人 , 离开了江南 。 他名义上是去北京读书 , 实则去了上海 , 留下他姐姐一人在庞家守着一个活死人痛苦度日 。

不像张艺谋在《摇啊摇 , 摇到外婆桥》中对乡村特有的浪漫想象 , 陈凯歌从一开始就以惯有的冷静撕碎了任何对乡村怀旧式的缅怀和幻想 。
庞家 , 埋葬了两个女人的青春 , 同时也毁了忠良 , 这是从乡村内部出发的对腐朽乡村的抛弃 。
在父亲死后 , 如意(巩俐饰演)成了庞家真正的主人 。

她做的第一件事 , 就是不顾长辈们的阻止和咒骂 , 遣散了那些姨太太 。
在如意眼中 , 这不是抛弃 , 不是放逐 , 而是归还她们自由 , 这是她永远也无法拥有的自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