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宝宝多久才能退热?一摸即知:外感风热

【脉象|宝宝多久才能退热?一摸即知:外感风热】江苏龙网_原题是:一摸即知:外感风热 , 宝宝多久才能退热?
脉象 , 是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小儿脉象一般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紧 。
小儿脉诊与成人不同 , 一是因为小儿寸口部位狭小 , 难分寸关尺;二是因为小儿在临证时容易哭闹 , 导致脉乱而难以切按 , 所以一般3岁以上儿童才会用脉诊 。
且诊脉时常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用左手握住宝宝的手 , 用右手大拇指指腹按在宝宝寸口部切脉 。
小儿正常脉象平和 , 和成人相比细软而快 , 年龄越小 , 脉搏越快 , 每分钟约70~80次 。
01
如何用脉象判断小儿发热进退
此处以常见的外感发热为例 。
治疗结束的时候 , 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家孩子多久才能退热啊?”、“今天晚上不会突然又烧起来吧?”……
这些问题都在考验你对患儿疾病的掌握程度 , 同时也验证每次治疗量是否恰到好处 。
所以学习脉诊是很重要的!
从脉象判断小儿发热进退状况 , 要遵循“脉大则病进 , 小则平"以及“脉静身凉"的原则 。
意思就是说人体内邪气正盛的时候 , 脉象反而实而有力 , 虚弱的阳气使肢体燥动不宁 。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有云:“脉从阴阳 , 病易已;脉逆阴阳 , 病难已 。 ”
这说的是一种用脉象审阴阳顺逆的方法“审脉机”:病和脉要相互对应 , 脉象也应顺应疾病的阴阳性质 。
具体的可以看脉浮的程度 , 脉中的躁波 , 洪大脉势 , 脉中的透热感等 。
浮沉程度
外感风热:外邪侵袭人体 , 机体正气奋而反击出现表热、脉浮 。
将宝宝诊治或服药前后的脉象进行对比 , 如果脉浮之势持续向外 , 那么宝宝发热就不会降下来;如果脉浮之势收敛 , 那么宝宝很快就会退热了 。
脉静身凉
《伤寒论》中讲:“发热则脉躁 , 恶寒则脉静 。 ”
具体表现就是发热宝宝的体温每升高1℃ , 脉搏就会增加10~20次/分钟 , 给人一种躁动的脉感 。
脉中的透热感
正常体温在36.5~37℃ , 差别不是很大 , 发热的宝宝体温高于正常体温 。
如果在给宝宝长时间诊脉时 , 手指感觉到热感增强 , 那么宝宝一时半会儿退热的可能性不大;反之 , 如果手指没有过热的感觉 , 那宝宝退热就很快了 。
至于洪大脉势 , 主要是针对里热来说 。 这里我们说的是外感风热 , 就不展开说洪脉了 。
02
如何通过脉象判断寒痰水饮
寒痰水饮在肺脉象:对于小儿咳嗽、气喘 , 中医中认为是肺中有火 , 痰热为患 , 所以将清热化痰作为主要治则 。
但是对于有些寒性痰、咳嗽气喘来说 , 恰恰要温肺脏、化痰饮才有效果 。
所谓寒痰 , 大多是脾阳不足 , 体内寒气过多 , 影响脏腑运化 , 而停湿成饮 , 或肺寒 , 津液凝聚成痰 。
症状表现为咳嗽气逆 , 痰多质清稀 , 胸膈不快;在脉象上则表现为整体脉稀 , 两寸脉 , 尤其右寸脉浮大而稀滑 。
那么治疗上就应温肺化痰 , 而不能清肺热 , 清肺火 。
《厘正按摩要术》的暖痰法案例
小儿胸有寒痰 , 一时昏迷 , 醒则吐痰如绿豆粉 , 浓厚而带青色 , 此痰之生于寒也 。
将生附子一枚 , 生姜一两 , 同捣烂炒热 , 布包熨背及胸;熨完,将生姜、生附子捻成饼状, 贴于胸口 , 久则痰自开 。
儿科基本脉象有六种: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
浮脉主表证 , 沉脉主里证 , 迟脉主寒证 , 数脉主热证 , 有力主实证 , 无力主虚证 。
六种脉象可以兼见 , 如浮数主外感风热 , 沉迟主阳气虚弱 , 脉数有力主实热证 , 脉数无力主虚热证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