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凯湖|
刘化金在观察鸟类的途中 , 湿地上的野草齐腰高 。
刘化金在与外国专家交流鸟类观察经验 。
秋季的兴凯湖 , 大湖、小湖宛若明珠镶嵌在331国道旁 。
清晨 , 兴凯湖的苏醒是伴着鸟鸣开始的 。 晨曦中 , 她伸展着腰肢 , 拥抱这里丰富的生命 。
在湖西湿地里 , 绿头鸭带着鸭宝宝们浮游在水面上 , 泛起的一道道水痕是它们欢快的早安;绰号“长脖老等”的苍鹭站立在水中央 , 它有足够耐心等待鱼儿自己游来 。
这里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 这里有世界上最珍稀的自然资源 , 这里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
人工筑巢恢复种群数量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由大、小兴凯湖两部分组成 。 大兴凯湖是中俄界湖 , 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 , 小兴凯湖为我国内陆湖 , 面积176平方公里 。 多风的时候 , 大兴凯湖白浪滔天、湖啸轰鸣;而北岸的小湖平柔如镜 , 水草茂密、鸥鸟翔集 。
刘化金 ,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 , 相对于官方的称呼 , 他更喜欢大家叫他“鸟叔” 。 在保护区工作20来年 , 这里的鸟儿们是他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
“刚来保护区的时候 , 条件特别艰苦 , 我们三四个人背着工具 , 带着食物和自费买的望远镜 , 开展鸟类监测工作 。 大家住在一个塑料搭的简易房子里 , 一住就是30多天 。 ”当时正值3月 , 兴凯湖边春寒料峭 , 可刘化金和同事顾不上寒冷 , 因为每天的监测结果都让他们兴奋不已 。 “那是我们首次开展的科研监测 , 结果很震惊 。 我们发现2002年兴凯湖有候鸟30多万只 , 这其中包括很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 ”刘化金说 。
随着监测逐年开展 , 刘化金和同事也向新的课题发力 , “兴凯湖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 这种鸟类的生活环境优良 , 食物也很充足 , 但数量却一直上不来 。 背后的原因是湿地里没有高大孤立的树 , 缺乏巢材 , 东方白鹳很难筑巢 。 ”
为解决这个难题 , 2006年科研所开始为东方白鹳人工筑巢 。 “开始我们只是尝试 , 砍伐一些树杆 , 模拟它野外用的树枝 , 搭了6个巢 , 令我们惊喜的是 , 当年就有4个巢引来了东方白鹳 。 ”
尝试成功 , 科研所工作人员开始逐渐改进巢材 , 以使人工巢更符合东方白鹳的习性 。 目前 , 已经搭建东方白鹳巢285个 , 使保护区野外东方白鹳种群由20只左右恢复到110只左右 , 兴凯湖也已成为中国东方白鹳重要的野生繁殖地之一 。 同时 , 他们还开展丹顶鹤就地保护工作 , 野外种群数量由60只恢复到100只左右 。
17年鸟类种群增加106种
多年来 , 刘化金和兴凯湖的鸟儿们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 可人与动物的故事却并不简单 。
刘化金说 , 鸟类终究是野生动物 , 起初它和人类是一种对峙的关系 。 在开展鸟类救助时 , 它认为你要伤害它 , 所以会攻击人 , 啄伤人 , 然后不吃不喝 。 救护员只能强制把鸟的嘴掰开 , 用筷子把食物一点点喂给它 , 然后让它在一个无人干扰的安静环境里 , 逐渐适应 。 等它慢慢接受后 , 再给它疗伤 。 就这样 , 鸟儿们从恐惧、抗拒到接受、靠近 , 放飞时甚至依依不舍 。 从2002年到2019年 , 兴凯湖鸟类的种类由原来的183种增至289种 , 国家一级鸟类由原来的4种增至11种;国家二级鸟类由30种增至43种 。
鸟类的故事只是保护区的一个缩影 ,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刘威介绍 , 经过20多年保护管理 , 保护区内乱开滥垦、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不法行为得到遏制 , 湖泊水质保持良好 , 湿地功能逐渐恢复 , 渔业资源不断增殖 , 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 目前 , 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14种 。
【小兴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