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还有多少山东理工式的悲剧?冒名顶替上大学

江苏龙网_原题是:冒名顶替上大学 , 还有多少山东理工式的悲剧?
山东聊城农家女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 新闻一出立刻引发了舆论关注 。 地方教育部门专项整排查出至少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 。 高考本就要和千军万马竞争 , 如果在最后一道录取流程因为舞弊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 那就太让人遗憾了 。 那么究竟教育舞弊的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才能解决此类遗留问题?本期《骁话一下》我们就来聊聊 , 你努力读书 , 怎么就帮李二狗考了个大学?

以下为文字版本:
大家好 , 我是王骁 , 最近有个新闻 , 山东聊城农家女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 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 , 经此一案 ,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 已经排查出来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 。 现在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 马上要高考了 , 这样的事情的确让很多人心里不好受 , 毕竟我国的高考中已经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 , 如果已经拼尽全力 , 抗住了这些问题 , 结果在最后一道录取流程 , 因为人为原因导致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 那就太让人遗憾了 。 此前我们聊过关于外国留学生在国内上大学 , 那么本期《骁话一下》我们就来谈谈冒名顶替上大学 。
有两句老话 , 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二是“有教无类” 。 自我实现和公平的竞争通道 , 既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 , 也是历代革命志士的理想 。 在学习了现代社会学之后 , 我们了解了社会阶层的现实 , 但是如何保证在各种二代三代的继承通道之外 , 为普通人保留一个上升的通道 。
考试就成了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 , 科举制度被创造出来并存续了1300年 , 成为了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 。 有考试就有人作弊 , 宋朝举人考试五大弊 , “传义、换卷、易号、卷子外出、誊录灭裂” , 其中这个所谓的易号 , 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 , 冒名顶替 。 到了清朝 , 考试三大弊变成了“办夹带、请枪手、打关节” 。 基本上现代考试有的作弊手段 , 在古代除了技术水平差点儿 , 形式上该有的都有了 。 最后科举舞弊愈演愈烈 , 人才选拔效果越来越差 。 以至于大清盖章狂魔乾隆帝要发圣旨整治舞弊 , 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末科举考试废除 。 新中国成立后 , 公平就成为法统之一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以实现 。
《正义论》作者罗尔斯曾认为 , 正义即公平 。 公平有两个原则 , 第一是平等自由 , 第二是机会公平 。 两个原则落实在社会上 , 首先要为公众提供教育 , 其次要保证社会公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机会和教育资源 。 教育公平这个概念属于起点公平 , 教育制度在程序上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 尽量抵消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学业的影响 。
分解一下 , 大致就是人人都可以并且也应该接受教育 , 机会是大家都能进学校或是选择其他受教育渠道 , 最后是教育资源 , 因为搞教育要人要钱 , 分配均衡决定教育资源是否公平 。 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新中国将公民受教育成本降低到微乎其微 , 只要鲤鱼跃龙门 , 就能享受到国家资助的高等教育 。 2018年人民政府教育拨款3.7万亿人民币 。 三分之一花在高等教育经上 。 投入1.2万亿人民币 , 折合到学生身上 , 相当于普通高等学校人均享受3.6万经费 , 只要能上大学 , 一个月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生活资源里外里加起来 , 平均3000块钱 , 想想都刺激 。 当然 , 我这是粗暴计算 , 因为各校标准不同 , 学生人均补助也不同 , 低价食堂、低价宿舍、设备器材、教师经费都包含在内 。 说这个只是想告诉大家 , 一个人如果能跨过高等教育线 , 读完4年 , 约等于赚了十几万 。 所以 ,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 ,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 对那些希望改变命运的贫困学生 , 高考就是那个最重要的“紧要处” , 很多时候甚至不用加“之一”的定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