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解|( 二 )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告诉采访人员 , 她踏进化学工程专业领域 , 则纯属偶然 。 “1987年高考 , 我的第一志愿是一所军医大学 。 ”立志当医生的她 , 却被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录取 。 “我没有抱怨 , 经历告诉我 , 只要肯努力 , 就会有收获 。 ”邢卫红没有停止奋发向上的脚步 。 由于本科、硕士阶段持续不懈的努力 , 留校工作 , 其后又攻读在职博士 , 师从时钧院士、徐南平院士和王延儒教授等 , 最终跨入了膜科技研发领域 。 “从产业共性问题入手做原创性基础研究 , 致力于开发颠覆性技术 , 将其应用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 , 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 ”邢卫红表示 。
“科学研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漫长痛苦的锻炼 , 可能暂时没有发现 , 但也可能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结果 。 ”邹小波说 ,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不是“无用功” , 恰恰相反 , 看似无用的工作也可能是我们迈向成功道路的重要一步 。
博士毕业留校工作 , 他就给自己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都要写一份基金申报书 。 十几年下来 , 获得过一些基金项目 , 但手头也累积了很多没有成功的申报书 。 “正是这样的锻炼过程 , 让我的科研思维不再停留在脑袋里 , 而是在记录、整理中进一步清晰了研究思路和方向 。 从实际来看 , 这些失败的项目书的确因为不实用而无用 , 但它们却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锻炼途径 , 这种无用正是它的大用之所在 。 ”
一个人走得快 , 一群人走得远
现代科研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团队合作 , 在采访中 , 科学家们频繁提到自己的团队 , 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主流 。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云告诉采访人员 , 十多年来 , 在“长三角地区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技术与应用”等两个项目中 , 团队集合了南科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瑞迪建设科技总公司等部门有关科研人员 , 采用理论分析、原型观测、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产品开发等综合手段进行了联合攻关 , 创建了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理论、技术体系和调控平台 , 实现了城市河网水环境长效稳定提升 , 支撑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
科研创新的组织形式往往因学科、因个人而异 。 邢卫红说 , 在工程科学领域 , 创新研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 而是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 , 挖井出水、团结拼搏、勇于担责的精神是我们团队创新研发成功的主要原因 。 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团队20多年来坚持主攻一个研究方向 , 围绕面向生产过程开展膜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 , 将无机膜产业从国内空白做到国际前列 , 培育了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公司 , 实现了从跟踪研究到学术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
而在一些还不算很成熟的基础研究前沿领域 , “小作坊”也能有大发现 。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万贤纲就认为 , 创新也是很个性化的事情 , “不同于有图纸、有规划的工程研究 , 知道自己在搭建什么样的大厦 。 ”只要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到底 , 小的“个体户”用自己的方法 , 也可以有出乎意料的惊喜 。
除了哈佛大学的合作者以外 , 在解决一个重要课题的过程中 , 万贤纲都是跟自己的博士生唐峰两个人一起研讨 , “在解决这个课题的过程中 , 大概有半年时间我们每天都会联系沟通 , 有时候凌晨三点钟还讨论得很兴奋 。 ”万贤纲说尽管创新没有固定的路径可遵循 , 但无论如何 , 只有长年累月地坚持自己的所爱和长处 , 才有可能在一个领域有出乎意外的探索和发现 。
【共解|】本报采访人员 杨频萍 王 拓 蒋廷玉 吴红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