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个“罗彩霞”“陈秋嫒”?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旧账”要翻彻底!
作者:王钟的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 近两年内 , 山东省内高校排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顶替他人身份入学 。 对此 , 山东省教育厅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 , 对个别地方出现的类似问题 , 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 , 发现一起 , 坚决查处一起 。 此外 , 安徽、山西等地也有高校公示并处理了冒名顶替者 , 还有媒体粗略统计冒名顶替案件已超过250起 。
在这些冒名顶替入学案件的受害者中 , 有一些因新闻报道而让公众耳熟能详的名字 , 比如罗彩霞和王娜娜 , 最近这份名单上又新增了陈秋嫒(化名) 。 因为她们的身份被盗用 , 人生发生了不可挽回的逆转 。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 , 即便冒名顶替者最终受到了惩治 , 受害者的青春却再也不可能重来 。
为防止“罗彩霞事件”再演 , 教育部门曾于2009年严查疑似冒名顶替在校生 , 并严格实施新生入学资格复查 。 应该说 ,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 近年来较少有新发生的冒名顶替案件进入公众视野 。 在如今严格的学籍信息管理下 , 冒名顶替操作难以继续发生 , 面临高考升学的普通人不必为自己的身份被别人冒用而过度担心 。
可是 , 10多年之后 , 冒名顶替案件再次大批量浮出水面 , 难免让公众感到困惑与不平 。 不过 , 正如报道所言 , 这些冒名顶替者获得学历时间为2002年至2009年 。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 很可能是先前教育部门对冒名顶替的核查主要是针对在校生 , 对于在2009年之前已经毕业取得学历的学生 , 还没有彻底开展倒查 。
虽然这些冒名顶替案件都是“陈年旧案” , 但是它们对受害者的影响仍在持续 , 冒名顶替者也仍在从中获得利益 , 凭借“偷来的学历”换取“偷来的人生” 。 很多时候 , 甚至连受害者本人都浑然不知 。 他们理应获得知情权利 , 为自己所遭遇的不公讨回一个公道 。
也许有人认为 , 追查过去的冒名顶替案件 , 是翻阅“历史旧账” 。 诚然 , 有的冒名顶替案件牵涉到一大批人 , 查办这样的案件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 。 实事求是地说 , 有的冒名顶替者本人当初也是未成年人 , 他们完成不了一整套冒名顶替流程 , 更多地是在监护人的唆使下冒用他人身份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他们也被案件本身所累 , 不得不时刻扮演那个虚假的自己 。
话虽如此 , 但无论如何 , 谁通过不法不公的手段得益 , 谁就要承担责任 。 何况 , 在过去的10多年里 , 有良知的冒名顶替者完全可以站出来澄清事实、纠正错误 , 承担相应的责任 。 即便冒名顶替不是自己有意实施的 , 但对错误的默许 , 以及对不当得利的占有 , 也无疑是一种恶 。 时间越长 , 受害者的损失越大 , 冒名顶替者应付出的代价也越大 。 早一日纠正冒名顶替的错误 , 就早一日换回公平正义 。
因此 , 即便是“历史旧账” , 对冒名顶替案也不得不翻 , 且必须翻个彻底!
根据新闻报道 , 一些冒名顶替案件的曝光和查处 , 常常是受害者偶然发现的结果 。 这样的“偶然”无疑是令人无奈的 。 人们不禁要问 , 还有多少“不偶然”的冒名顶替没有被发现?有多少冒名顶替者仍在心安理得地享受“偷来的人生”?还有多少受害者因为当年这场“无妄之灾”而受苦受累?对此 , 教育部门理应积极作为 , 通过存档数据排查冒名顶替案件 , 主动排清隐藏在社会肌理内部、破坏教育公平的毒 。
彻底排查冒名顶替案件 , 也为进一步开展后续处置和赔偿奠定基础 。 对于冒名顶替者的处置 , 应形成相对统一的处理方式 , 该撤销学历就撤销学历 , 该开除公职就开除公职 , 容不得任何妥协和讨价还价的空间 。 此外 , 对冒名顶替的民事赔偿也要积极跟进 , 司法机关要本着有利于维护受害者权益的方针 , 稳妥而不失灵活地裁决相关的民事案件 , 通过个案正义实现制度公平 。
【242个“罗彩霞”“陈秋嫒”?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旧账”要翻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