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飘摇欲坠,但为何就是死而不僵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飘摇欲坠,但为何就是死而不僵
文章图片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历时七年之久。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唐朝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同时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总体来说就是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但再像步履蹒跚的一个老人,毕竟又晃晃悠悠的走了150年。那么,是什么原因支撑着它一路走来呢?有一下几方面的因素,我们来一一剖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飘摇欲坠,但为何就是死而不僵
文章图片

(一)。中央的权威始终存在,老百姓对李唐王朝是高度的认可
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皇帝都没有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狼狈,从唐玄宗被迫弃都逃往西蜀,从此开了一个头,以后的皇帝打不过了丢下老百姓就逃就跑,等官军剿灭匪乱以后,再来个回归。
据统计,首都长安六次在内斗亦或是外敌入侵时被攻破,皇帝九次逃难外地,狼狈不堪。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唐玄宗弃都而逃;
公元763年,吐蕃进犯,直逼长安,代宗李豫走陕州;
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叛变,靖难之师哗变,德宗逃亡;
公元881年,黄巢攻入长安,僖宗逃到成都;
公元885年,神策军溃散,僖宗逃凤翔;
公元894年,李克用进逼长安,昭宗逃往凤翔;
公元895年、901年,昭宗又逃离京师;
公元907年,朱全忠将昭宗劫持到洛阳,然后将其杀掉,唐朝灭亡。
但是就这么奇怪,其他王朝丢一次首都就基本上国灭了,而唐朝丢了这么多次,除了最后一次唐朝灭国外,其余几次政权始终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只有一个:李唐王朝无论在老百姓眼中,还是其他地方势力或外藩眼中,就是正统王朝。这一点谁也无法替代。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飘摇欲坠,但为何就是死而不僵
文章图片

(二)。藩镇虽然割据,但他们拥护中央
自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便是大唐帝国的三大支柱之一,和朝堂官僚集团,控制中央禁军的宦官集团一起,互相平衡制约,切实有效地维护着帝国的统治。
安史之乱之后,朝廷的控制力减弱,藩镇割据加剧。朝廷和藩镇之间,一直官司不断,战争不断。由于藩镇诸节度使(相当于王爷)像向皇位那样的世袭,皇上不干,或者有的藩镇不老实,要扩大地盘,从而引起内乱。朝廷只好派出军队去用拳头说话,但是打来打去,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直到“中兴之主”唐宪宗的出现,在对付藩镇割据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平定淮西吴元、济淄青李师道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
就连最桀骜的河朔三镇亦不过划地自守,无造反甚至取代唐朝之野心。
当然,也出现过朱泚李希烈这样公然称帝的藩镇,但在神策军和各路节度使的合力打击下,迅速灰飞烟灭。
同时,我们不光要看到地方藩镇武装割据这个消极面,也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南方的藩镇负责国家赋税的收缴,北方的藩镇担负着为国家抵御吐蕃、回纥、契丹等异族的责任。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飘摇欲坠,但为何就是死而不僵
文章图片

(三)。中央的军事实力还依然很强大
应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在神策军的镇守下,朝廷获得安宁,国家进入稳定局面,社会重新出现繁荣景象。在很大程度上,神策军是唐朝历经安史之乱,还有后来各种叛乱、动乱之后,还能延续150年的坚强武力保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