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子]古人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出自什么典故

“一问三不知”,是大家朗朗上口的一句话,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其实,这句话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这个意思,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三不知”是哪三不知,也不知道它的典故。
 [陈成子]古人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出自什么典故
文章图片
据了解,“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春秋初年,郑国是一个强国,后来逐渐衰败,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晋国趁机想占领郑国,故于公元前468年,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军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击,只好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公子般到达齐国后,对齐王说:“大王您想,如果晋国吞并了郑国,它势必会变得强大,从而威胁到齐国的安全。现在郑国不敌晋军,还请大王派兵支援。”齐王认为公子般言之有理,便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
 [陈成子]古人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出自什么典故
文章图片
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时,下起了大雨,士兵们都不愿意冒雨过河。这时,可把郑国的向导子思急坏了,因为齐军不抓紧时间行进的话,郑国的都城就会有危险,只好力劝陈成子赶快渡河。陈成子也知道情况紧急,多浪费一分时间,郑国就多一分危险,于是下令过河。他披着雨篷,拄着兵器,指挥将士们渡河。战马看见滔滔的河水,被吓得嘶叫,不肯渡河。陈成子就用鞭子使劲抽打马匹,逼着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渡过淄水,准备和晋军作战。荀瑶得知齐军赶来支援郑国很意外,因为他没想到齐国会派兵攻打晋国。齐军军容严整,让他打了退堂鼓,便对身边的部将说:“齐军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不容小觑。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还是撤兵吧。”他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出一名叫荀寅的人去拜见陈成子,离间齐郑两国的关系。此人本是晋国的贵族,因为某些原因,当时恰好投奔在齐国。
 [陈成子]古人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出自什么典故
文章图片
荀寅来到齐军军营,对陈成子说:“有一个晋军告诉我说,他们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怒骂道:“出发前,大王有令,不要追击残兵败将,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出动一千辆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而且你刚才的话是在灭自己志气,壮敌人的威风,回到齐国后我定要报告大王你扰乱军心一事!”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明人谋划一件事儿,要考虑到事件的开始、发展、结果,然后再向上面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了解的实际情况太少,怎能不碰壁呢?说完,荀寅就走了。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到了齐国。【 [陈成子]古人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出自什么典故】
 [陈成子]古人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出自什么典故
文章图片
所以,《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三不知”逐渐产生了其他意思。明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的“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一书中写道:“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这里的“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意思。到了现代,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