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偶换乘大混战,白鹿不累观众累?( 三 )


待剧集播出后 , 粉丝的宣传重心则落在了爆款证明上 。 如果剧集的播放量不尽如人意 , 粉丝会强调社交媒体上的高热度;若剧集讨论度不高 , 粉丝会突出其良好的口碑和评分 。 近期完播的《流水迢迢》的收视率平平 , 任嘉伦大粉便渲染起该剧的商业价值 , 强调剧集的官方周边销量突破百万 , 从而证明“有效播出” , 自家哥哥实绩能打 。

但事实上衍生品的销售和播放量是两个维度 , 爱奇艺IP增值业务事业部总经理袁嘉璐就直言在对IP进行商业评估时 , 会发现古装剧是衍生品市场偏好比较强烈的类型 , A级以上古装剧就会考虑做衍生开发 。 这也说明 , 古偶是有更多的粉丝经济型特性的产品 。
河豚君统计了2023年部分影视剧IP衍生周边的销售额 , 其中《长月烬明》和《莲花楼》的衍生销售额高达3200万和2500万 , 《玉骨遥》和《长相思第一季》的销售额则分别有近950万和近750万的成绩 。 四部全部为古装剧 , 3部古偶剧、1部武侠剧 。

长此以往 , 古偶剧的爆款 , 实则仅粉丝可见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从预热到宣传再到做数据 , 部分演员的粉圈针对古偶剧 , 已经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运作机制 。 这套机制不仅有助于出品方追踪宣传效果 , 还能为市场提供对剧集表现的预期和上下限的评估 。 诸多因素综合起来 , 拥有此类粉圈生态的古偶演员 , 在影视寒冬的今天 , 成为许多出品方眼中的安全牌 。
2024年仍是古偶剧大年 , 据统计有74部大制作要在荧屏上映 。 可以说 , 今天古偶市场上演的换乘恋爱 , 是演员、粉丝、市场共同的选择结果 。
但这张安全牌 , 如今还安全吗?

古偶剧无人认领 , 影视行业的下一张饼是现实流吗?
市场风向的转变 , 首先体现在古装剧的自我定位上 。 当前 , 很少有主创愿意将作品归类为古偶剧 。
有一段时间 , 偶像剧曾遭遇业内“背刺”五连击 , 制片人杨晓培说古偶是她的至暗时刻 , 刘宇宁在直播中跟粉丝保证:“如果今后有任何制片人、导演或公司找我拍戏 , 他只要跟我提了古偶俩字 , 我都不参与 。 ”张黎称“偶像剧演员(有不好)的习惯”;杨幂绝口不提之前的古偶作品;经纪人口中也表示这是“演员案底”……

古装剧的主创团队们正致力于深化和扩展剧集的内在价值 , 例如杨紫在谈及《长相思》时明确表示 , 该剧并非偶像剧 , “我看剧本的时候 , 觉得很现实”;刘诗诗则将《一念关山》定位为一部传奇色彩浓厚的古装群像剧;《梦华录》导演杨阳在采访中否认该剧属于古偶范畴 , 直言“在我的创作概念里没有偶像这两个字” 。
这侧面也反映出行业从业者积极求变的态度 , 他们不仅考虑作品的流量和热度 , 更越来越多地注重作品的深度、艺术表达的丰富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

部分拥有更多选择权的古偶专业户们 , 开始逐渐退出换乘 , 呈现出多元化转型的趋势 。 在白鹿的待播剧目中 , 现实主义力作《北上》尤为亮眼 , 该剧讲述了运河文化滋养下少年们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故事 。 成毅也在不断探索演艺边界 , 近期在民国谍战剧《深潜》与现实政法剧《底线》中的尝试 , 展现了其跨越不同类型角色、驾驭复杂情感的深厚演技功底 。
此外 , 当前现实主义题材在国内剧集市场中异军突起 , 与古偶市场的降温形成鲜明对照 , 这背后反映的是观众日益增长的对于深度内容的观影需求 。 《凡人歌》以其对中年人群生活困境的深刻剖析 , 赢得了广泛热议;改编自张桂梅故事的《山花烂漫时》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高达2.890% , 豆瓣评分高达9.3 。
现实主义题材反映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 , 将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与内心挣扎真实呈现 , 能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 , 古偶等人工糖精虽有一定的抚慰心灵的作用 , 但现实主义题材更能引发强烈共鸣和对现实的追问与反思 。
古偶剧市场泡沫的泡沫 , 深植于长期形成的观众偏好与市场需求之中 , 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退 。 影视市场在内容转型上的艰难 , 源于市场需求与创作供给之间的错配与调整 。 对于大型平台和出品方来说 , 构建新的内容生态系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周期 。

不过 , 小体量的行业从业者 , 仍具有转型突围的可能 。
《山花烂漫时》取得了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 , 其导演费振翔此前曾执导过古偶剧《星汉灿烂》 。 不仅如此 , 两部剧集的演员阵容有显著的重叠 , 被网友们称为“梦幻联动” , “星汉大家庭来山花搞团建”“《星汉灿烂》重生之我在华坪搞教育” 。 据统计 , 超过10位演员同时参与两部剧集 , 而观众纷纷表示并未察觉到他们之前演出古偶的角色 , 这显示了整个制作团队在转型上的成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