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默杀》的王传君,和《误杀》的肖央放在一起,差距就出来了( 二 )


如此 , 便经不起推敲 , 观众也很难对他心生共情 , 很难有代入感 。

就拿林在福跟女儿在海边玩耍的那场戏来说吧 , 他一边干活一边望向女儿的样子 , 眼睛里饱含的情感都快要溢出来了 。
虽然心里知道 , 这场戏主要是为了体现他对女儿的疼爱 , 但说实话 , 看这场戏的时候 , 我还是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 。

这么说吧 , 如果不事先知道他们是一对父女 , 单把这个镜头拎出来 , 估计很多人都会误会他们之间的关系 。
因为王传君在此处的表演 , 演出了爱 , 却没有演出父爱 。
而这种靠人的本能就可以识别出的情感 , 最忌讳的就是“演” , 它更需要调动生活经验 , 继而自然而然地展露出来 。

除了这个具体的场景之外 , 估计很多人看过这部影片之后 , 都对他在雨中嘶吼的样子印象深刻 。
毕竟 , 这种现实生活中鲜少见过的情感爆发 , 对人的视觉和心理 , 还是有很大冲击力的 。

作为观众 ,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他失去女儿之后承受的打击 , 但说实话 , 他的这种所谓酣畅淋漓的表达 , 其实是阻碍观众跟角色共情的一大障碍 。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 , 承受痛苦和无奈时 , 哪怕是痛哭 , 也大都是无声的 。

还有一点就是 , 看王传君的戏份时 , 我并不能感受到女儿的去世 , 给他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的改变 , 我只能感受到他情绪上的巨变 。
这种脱离了生活只流连于情绪上的表达 , 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观感 。
因此 , 尽管在这部影片中再次见识到了王传君的演技 , 但恕我直言 , 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表演 , 真的很难感染观众 。

二、《误杀》中的肖央
《误杀》之前 , 很多观众对肖央的印象 , 都停留在《老男孩》、《父亲》和《小苹果》之上 , 仅把他当成歌手组合“筷子兄弟”的一员来看 。
尽管他自导自演了《老男孩猛龙过江》和《天气预爆》 , 还参演了《唐人街探案》 , 大家也只觉得他是一个演着玩玩的“喜剧人” 。

直到柯汶利的首部长片《误杀》出现 , 肖央的演技 , 还有他的演员身份 , 才第一次被大众所认可 。
他在影片中饰演的李维杰 , 只读了四年小学 , 职业是网络线路维修员 , 爱好是看电影 。
平日里 , 他以善良和窝囊著称 , 可为了拯救妻女 , 他不惜涉险犯罪 , 最终进了监狱 。

肖央之所以能凭借这部影片“翻身”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他塑造的父亲身份深入人心 。
相信很多观众 , 都能在李维杰和女儿相处的日常中 , 看到现实生活中 , 惯有的父女相处模式 。
回看《误杀》 , 有两场戏让我对肖央饰演的父亲 , 再次心生敬意 。

第一场戏 , 发生在李维杰家的饭桌上 。
青春期的大女儿正值叛逆 , 李维杰爱女心切却不善表达 , 往饭桌上一坐 , 不是教育人家要好好说话 , 就是让人家多吃蔬菜 。
结果呢 , 女儿扬长而去 , 留他一人在原地尴尬 。
可为了继续在妻子和小女儿面前 , 树立自己一家之主的形象 , 他又不得不掩饰内心的无措 , 继续佯装生气和并不在意 。

细想一下 , 饭桌上的这一幕 , 还有李维杰身为父亲 , 却不知如何跟女儿相处的局促 , 这些极其生活化的场景 , 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见?
这就是为什么 , 观众不费吹灰之力 , 就能轻松地把自己代入其中 , 因为我们关注到的不是表演 , 而是表演背后的我们自己 。

第二场戏 , 发生在李维杰跟小女儿之间 。
大女儿误杀了侮辱她的男同学之后 , 李维杰为了保护妻女 , 不惜涉嫌犯罪 。
他知道警察终有一日会找上门来 , 于是便提前模仿审讯的场景 , 而且还故意扮成凶狠的样子 。
小女儿看见他这个样子 , 不自觉地害怕起来 , 话没说出来就委屈起来 。

看到小女儿这个反应 , 上一秒还如同野兽般暴戾的李维杰 , 下一秒就眼含不舍 , 就连说话的语气也柔软起来 。
说实话 , 看到肖央在此处切换自如的演技 , 我真是有种叹服的感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