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最有名的手信( 二 )


老味道总是会令人回味无穷 , 让人想起往日的美好时光 。为了保持大家对东江桥牌糯米酒最初的记忆,糯米酒最原始的包装一直都没有更换 。如今,东江桥牌糯米酒荣获“广东手信”称号,到过全国十多个大城市展销 , 还远渡大洋售至国外 。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也被列为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东江桥牌糯米酒的名头越来越响亮,客家黄酒、青梅酒、蜂蜜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多种酒品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 。
同样被人们“热衷”于以礼相赠的龙门农民画 , 因别具一格的独特表现手法和具有抽象风格及民间审美情趣的绘画技法,而具有美学价值、民俗价值和市场价值,成为岭南民俗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
年过花甲的王汉池有着40多年龙门农民画创作经验,他的作品《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王汉池认为,龙门农民画植根于龙门多彩的民俗风情土壤,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和岭南色彩 。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龙门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丝巾、雨伞、木盘画、衣服等,近年来逐渐成为龙门旅游手信的主要代表,展现出龙门农民画产业化开发成果,以及龙门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无限活力 。
一份独具惠州特色的手信 , 能从中领略惠州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更能看出传承发展中坚持的守正与创新 。
手信产业的文化与融合
始烧于北宋初年的东平窑,生产了100多年后熄火,曾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广东宋代3大民窑 。借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春风,东平窑产品漂洋过海 , 远销东南亚地区 。
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余小伦醉心陶瓷创作,在惠阳区打造了东平窑陶瓷文化园,作为东平窑的研究、创作、展览基地 。该文化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珠三角周边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
熄灭的东平窑重新点燃,东平窑作品重回人们视野 。园区开发的瓷器衍生产品,尤其受游客喜爱 。在今年评选的惠州手信50强中,东平窑系列作品入选 。
余小伦称 , 以古东平窑的产品风格结合当代陶瓷艺术风格,整合国内陶瓷专家重新打造东平窑,旨在重振古东平窑的昔日雄风,弘扬惠州本土陶瓷文化 。
在传承与创新中,东平窑工艺的传承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徒模式,23岁的惠州妹子朱淑贞一边学习传统技艺,一边融入自己的创意 , 创作出多个颇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品,直播卖货大热 。
一份东平窑手信,浓缩着惠州古代陶瓷文化的辉煌成就,蕴含着如今“新东平窑人”敢于改革、大胆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份东平窑手信 , 助力重燃的薪火代代相传,推动惠州陶瓷文化繁荣发展 。
岭东雄郡,惠州有礼 。惠州将打造“东字号、惠字号、鹅字号、凤字号、荔字号、葛字号”等6大惠州手信IP , 并在今年选出了50款惠州手信 。同时,将打造凸显历史文化特质和品位的东坡系列/西湖系列手信产品,让苏东坡、西湖、葛洪等历史人文内容通过手信这个载体具象化,让惠州历史文化手信成为游客来惠留念、馈赠亲友的特色伴手礼 。
作为宣传惠州形象、传播惠州故事、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惠州手信产业提升及品牌打造工程通过“文化+”的赋能,成为既是承载惠州历史底蕴和浓浓乡愁的文化传承工程,更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的融合之举 。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历史、有文化的手信产品 , 构建惠州手信一体化品牌体系,促进“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工业”融合,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
惠州手信
惠州茶系列
900多年前,苏东坡曾言:“岭外惟惠俗喜斗茶 。”据记载 , 唐代罗浮山的茶园已初具规模 。到宋代,惠州的罗浮茶被列为名茶 。如今,惠州植茶更是广泛 。
惠州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独特的高山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惠州本土优质茶叶,如柏塘山茶、五指嶂横坑茶、新庵横坑茶、东道羽茶叶、南昆山毛茶、粤野山茶等 。
瑶乡米饼
龙门蓝田瑶族乡是我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 。每逢过年,瑶族人家家户户响起打饼声 , 花生、芝麻、米粉香,飘满整个瑶乡 。这是瑶乡特色,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朋友分享 , 也是瑶家儿女热情好客的体现 。


推荐阅读